说师丨传播奖·李凤青:《论语》研究性学习初探

时间:2022-06-22 浏览:189

第三届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共评选出36名获奖者,获奖的干部、教师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播火者”  “实践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

李凤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  获奖者


李凤青,教龄14年,高级职称,清华附中永丰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海淀区区级学科带头人。曾获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海淀区中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书香燕京”活动先进组织工作者、“书香燕京”优秀辅导教师、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课题先进实验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获奖感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带给我的力量,我希望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一起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主动学习、探索交流、与生活建立联系而来的感悟才真正属于自己,才可以内化滋养个人的成长。我力图通过读写交流会、学生讲坛、审辩式研讨会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一起体悟《论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读写交流会——以“孝”专题为例


选择10则相关语句,配以关键字词注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读熟,并结合原文、自身体验,撰写感悟。


有的学生在撰写感悟时可以结合《论语》词句进行阐发,个别地方还加以创新表达,按不同情况来阐述孝的内涵,很好的体现了一种结构化思维、创新思维,很值得肯定。例如:


当父母健在的时候,“父母在,可远游,游必同行”……


当父母“在”而不“健”,要以“劳而不怨”为标准侍奉父母……


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有的学生,其撰写的感悟思想更为成熟、义正词严、振聋发聩,即从父母的角度阐发观点,也从子女的角度发表意见,有内涵,有层次。把尽孝归结为“心安”,这一点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言相像。学生这样写道:


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现在很多人都想远游,在外工作,成家立业,慢慢地,工作越来越忙,不能经常回家,没有顾及到父母的感受。因为太忙没时间回家看望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借口,这是一种“抛弃”。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尽到应尽的孝,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自己也会感到无比放心与踏实。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人们常常对最亲近的人,忘了“敬”,忘了“礼”。傅佩荣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任性并非真诚,因为真诚的人除了忠于自己的内在感受之外,还有一份体贴与体谅别人的心思。” 《礼记》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不仅要求学生读《论语》和写感悟,作为教师,我也经常主动和学生交流我自己的经历。我和哥哥都在外工作,没能多多陪伴父母。“去亲远而为日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我们心中的痛处。父母劝慰我们,父母眼中的孝顺就是儿女幸福和美,让父母劳心的事少。正如孔子所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不用为别的事情忧虑。哥哥在为国家新能源事业做贡献,我在教书育人,父母很欣慰我们都在为国出力。也许,最大的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上有用、有爱的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每个人在怀念先人时,能无愧于先人,这是孝;我们每个人也会逝去,当后人想起我们时,能因我们而自豪,这也是我们对先人的孝。我和亲人所理解到的“孝”,几千年前孔子已经说尽了。


这样的读写交流会,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升华,课堂上师生及时交流,相互启发,互相碰撞,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交流磁场。


图片


审辩式研讨会

——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研讨为例


时代不同了,《论语》里的一些词句精神是否适用于当代社会呢?学生主持召开了一场研讨会。现场讨论时,针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有同学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2004年希腊奥运会,离开幕式还剩几天,有些展馆还没布置好。要是在中国,提前半年就开始试运营了。这条新闻报道出来后,让全世界都着急了,但是奥运会还是照常举行,没有延误,让全世界为希腊白着了一回急。所以,我赞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反对:


“一个公园种树,找了三个人。第一个人负责挖坑,第二个人负责种树,第三个人负责填坑。可那天,第二个人生病了,没有来。第一个人挖好了坑,第三个人把坑填了回去。于是他们工作了一天,其实什么也没做。他们都是‘不在其位’,于是也都‘不谋其政’。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装置,里面有无数个齿轮组合而成,如果中间有一环断掉了,如果后面的没有补上,那么无论它再怎么好,也都是转不起来的。”



图片


赢得一片掌声后,有同学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僭越、犯上作乱的例子加以分析,强调各安其分的重要。有同学抓住“位”字来谈:


“当这个位置需要你,当这件事情需要你的时候,那你就已经自动站在这个位置上了,你的‘位’是可以变动的,于是你就可以去做这件事情而并没有‘越位’。”


受这位同学启发,有同学抓住“谋”字加以阐发,有同学从“政”字来分析……


经过热烈的审辨、讨论,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也又一次发现了《论语》的魅力,发现了经典的深刻与超越性。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现在,我们教中学生学《论语》也应着眼于引领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建构强大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现代公民。


图片


图片

专    栏

说    师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