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姚舜雨:人生有礼,中华文明中的礼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简报

时间:2022-06-24 浏览:657

编者按:


为了提高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本讲特邀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儒学经典与修身功夫”课题组负责人,安徽秋浦书院姚舜雨院长授课。姚老师以“中华文明中的礼教“为题从礼以义起、以礼复性、礼以教化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华礼教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现梳理成文,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图片

姚舜雨,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儒学经典与修身功夫”课题组负责人,安徽秋浦书院院长,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组成员,长江三角洲新时代文明实践百人宣讲团宣讲师。




图片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所以礼的大义是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有了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此类人伦的天秩,圣人本此为大经大法,备文而起笔为礼经,由此垂范天下以为后世之法。


礼以义起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长长统于亲亲,贤贤统于尊尊。以五伦之道为经,则冠、昏、丧、祭、聘、觐、射、乡等诸礼以为之纬。若以冠、昏、丧、祭、聘、觐、射、乡等诸礼为经,则礼的服物、釆章、节文、等杀以为之纬。由此张理上下,整齐人道,本末终始,如是便能“举古今天下幽明万事而一经以礼”了。


图片
图片


以礼复性


清人凌廷堪《复礼》曰:“夫人之前所受於天者,性也。性之所固有者,善也。所以復其善者,学也。所以贯有学者,礼也。是故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夫性具于生初,而情则缘性而有者也。性本至中,而情则不能无过不及之偏,非礼以节之,则何必復其性焉。…故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中节也,非自自能中节也,必有礼以节之…蓋性至隐也,而礼则见焉者也。性至微也,而礼则显焉者也。…其所以復性者,復于礼也。故曰:“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焉。”


所谓的人伦之理,中国自古强调的便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秩序安排。这里的复礼即是复人伦的善“性”,先贤认为“性”只是个理,在天叫做“命”,在人唤做“性”。而这个理则是充塞天地之间,无有不善的。然而人之所以有善人恶人之分,只缘其气质之禀赋各有清浊。情是性所动的,欲又是由情所发用而出的。故需要用礼教去约束人的情欲,使人能逐渐回到其自然的天地之性,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状态。


所以圣人因父子之道而制为《士冠》之礼,因君臣之道而制成为《聘》《觐》之礼,因夫妇之道而且制为《士昏》之礼,因长幼有序之道而制为《乡饮酒》之礼,因朋友之道而制为《士相见》之礼…。


故此,中华人伦之道的复礼之教即为回归人伦的善性。


图片
图片


礼以教化


“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圣人制礼在于以明人伦、天经、地义、民行诸事,欲人能因其礼文而得其本,以正人心而厚风俗,使仁义之道,能满乎天下。所以《左传》有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天下之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圣人皆以此作君作师,万民皆赖此相生相养。中华文明中的礼教之化,可升华生民的品格,使万民在礼教中,体贴生命的乐活。

 

高禖祈子礼


从中华文明的角度看,人世的庄严不尽在近代启蒙中人权宣言,而是生命终始的过程是圣洁的。中华传统的礼教中有斋有祭,人唯有身心端净方才可以与万物相见。所以在人世间希冀生命的初次到来,便有了高禖祈子之礼。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元鸟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后世有高禖庙,多以人格化的人间圣母所代之,如商周之圣母简狄、姜源。而今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依稀可见禖神之形态。


《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如斯便迈出了一生有礼的第一步,领悟了生命由无至有的妙谛。高禖祈子之礼是圣人法天时的“兴”,是人世之初的生机。

 

图片
图片


胎教之礼


生人之本,皆在胚胎。所以圣人立人极之道,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正本溯源,使胎气无染恶浊,源头且清了,流水自然不浊了,如此让人们的气质之性趣向于天地之性。


《大戴礼记·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廟,以为后世戒…周后娠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胎教之謂也。”胎教之法乃周人宗妇抚育之教,其具体写在庙堂之上的金匮玉版之上,是每一位有娠的新妇,学习警戒的方法,相传文王之母太任,有身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做到了“欣喜欢爱,中正无邪,情欲之感无介于仪容,燕私之情不形於动静,无爱私愁感以乱其中,生子乃能和平中正”。


康南海(康有为)《大同书》一书中曾有设立“人本院”的构想,目的则是“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

 

诞生之礼


父母与子女的人生初见,有着正正堂堂的诞生之礼。《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持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岁月人家若得男孩,门左边挂上弧弓,若得女孩,门右边挂上帨巾。


在古代,射礼本男儿之事,是观德之行,儿子诞生三日后,父亲会背负着儿子赴之郊外,射天地四方,这是伟丈夫的志向啊!日本京都的三十三间堂,每年都会开办“新开弓节”,满二十岁的男女,都会参加,以此立成人之志。正因此诞生之礼的存在,中华男儿在襁褓之中为赤子之时,就已经“内志正”了。女儿家帨巾,本是出嫁时母亲赠于的信物,母亲施衿结帨,对其劝说叮嘱,后世遂称未嫁女子的生辰为帨辰。


《近思录》里讲:“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男女的诞生礼真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的造化之用给体显了。

 

图片
图片


幼儿之教


数月的幼儿,体弱无知,抱持,擁卧,哺喂等,事事皆待于父母,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诗经·小雅·蓼莪》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周代贵族更为幼儿择选诸母,如《礼记·内则》中所说:“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周王太子年幼时有保傅太师之职对其“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太子身边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选天下端正之士、孝悌、闲博有道述者,以辅翼之。让其目正言,行正道。


只因为婴儿知识日开,感染不可不慎,得清明之气日后为圣贤,得昏浊之气日后为愚不肖。中华的礼乐文明好似那禾苗上的风,温润美好。

 

图片
图片


小学之教、成童之礼、释菜之礼


中国古代教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亲师隆友之道。


所谓小学,即教育孩童之蒙学。首先子弟要端正听话,从书、数小艺学起,其次才是礼、乐、射、御之大艺。《周礼》春官部的乐师会教国子小舞,张载先生言:“古者教童子先以舞者,欲柔其体也。心下则气和,气和则体柔。”周代的小学礼乐之教,是中华的美育方式,郁郁乎文哉,思安安。明代的阳明先生更是以“歌诗、习礼、读书”做为训蒙大示,中华文明的小学之教严肃且活泼。


孩子年至十三,有成童之礼与之规矩。《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此成童以今义来说,便是青少年。《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最初唐虞、夏、殷、周以尧舜禹汤文王为先圣,左右其成德业者为先师以配享。后世文庙继兴后,大成至圣先师仅孔子一人。“左庙右学”是中华文明的教学规制,北京的国子监与孔庙两者毗邻,规格如此。学宮前有泮水泮桥,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释菜。《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芹有勤学好问之美喻。近些年中小学流行的“开笔礼”便是释菜礼的沿革。


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孔之祀。何以取丁日,因其有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幼学壮行矣!少年们都羡望成人,因为成年人有着人世深稳的风姿,若是此般,还需依孟子所说的去做“志帅气,气帅体”的修养功夫。

 

图片
图片


冠礼与女笄之礼


中国古代有冠礼与女笄之礼,君子二十始冠,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即笄而孕,女十五而笄。若未有许嫁,年二十而笄。男女成礼加冠笄,其目的在于以励其心。是故君子与淑女成人必冠笄,带以行事,放弃幼儿时嬉笑惰慢,竹马之乐。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正容正辞。


所以孔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冠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嘉,善也,即圣人以圣善之心所制之礼。为人父者,怀慈爱之心畜养其子,待其成年,请宾冠之。士礼三加,诸侯之礼四加,而有玄冕。天子之礼五加而有衮冕。加冠之数弥尊,加有成也。以此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女笄,当使主妇对女冠执其礼,其仪如冠男也。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冠礼是对青年身姿和德行的一种修行。

 

图片
图片


婚 礼


《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天地之大礼在于郊天祀地,人伦之大礼则在于男女婚媾。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婚礼,万世的开始。


《白虎通·嫁娶》:“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妇。《易》曰:‘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古人认为婚姻之礼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继后世。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私事,是两个家庭的公事。《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原来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古人为子孙娶妻嫁女,必须择孝悌世世有行义之人。夫妇和同,男女有别,若没有了婚姻之礼,淫辟之罪便多。所以传统的婚姻,必先使媒人介绍,一来以养廉恥,二来恐男女无别。


古代,士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以黄昏为时间,取其阳往来阴来。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名正了,夫妇之道乃顺。所以中华的婚礼不是契约,是人世的结缘,是天作之合。旧式婚礼的新人要交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谒宗祠的。代表着他们是天地人中的新人,是自然界的阴阳秩序,不因于什么权利义务。《诗》始《关雎》,《礼》本冠昏,《春秋》开元,《易》道乾坤,慎始谨终。夫妇是人伦之始,若室家之道不修,则天下之理不得。

 

图片
图片


士相见礼


《易》:“ 上下交而其志同 。”  由此观之,交乃人伦之本务。自古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然而君子间的交际,有情有分。情不洽意则生暌别,分不严防又生褻嫚。


圣人为防其微而制《士相见礼》,秦蕙田《五礼通考》曰:“《王制》述司徒之六礼,相见居其一焉。盖先王重交际之礼,必介绍以通其诚,贽币以厚其礼,揖让以致其敬,以故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有交孚之德,而无苟合之咎。古人列朋友于五伦,而相见之礼与冠昏丧祭并举,诚重之也。”士行相见之礼时,需依人先介绍,以言其相交不苟合。无耻小人才苟合,君子不为。


相见必依于挚。挚,所执以至者,即见面时所带的礼物。《白虎通》:“相见有挚何?所以相尊敬、长和睦也。”表明朋友之间,明其厚心之至,以表忠信不敢相褻。在古代,天子至士,挚的品类不同,依次为: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鬯,言德之远闻。圭,言一度不易。羔,言柔而有礼。雁,言进退知时。雉,言死其节。所以挚者,致也,有着致其志向的深义。宾客临门,主人三辞见,宾称挚,主人三辞挚。目的是揖让而致其敬,使人慎其所交。士相见礼,明朋友之道,凡朋友之礼皆贤贤。

 

图片
图片


乡饮酒礼、射礼、投壶之礼


古之圣人,知民之相聚而不能无争,又担心民忙于耕作而旷于孝悌之行,于是借其农隙之际,制《乡饮酒礼》,教之尊长、养老、见孝悌之道。


乡饮酒有四事:一则每三年以宾贤能者,二则卿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饮酒,四则党正蜡祭的饮酒。其间乡之大夫士必来观礼,以正齿位、德位、爵位。《礼记》曰:“合诸鄉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因为饮酒行礼之时,尊让不争,絜敬不慢,弟长无遗,安燕不乱,和乐不流,所以好斗暴乱之祸由此息,而入孝出弟之行由此而立。


近日唐山悍民强凌弱,众暴寡的事件震惊全囯上下,是其未受礼教之化的结果,欲正其本,惟有制之以礼教,礼教之上下相亲,长幼相爱,使民有所观感而兴起者,莫若乡饮酒礼。


乡饮酒之礼后,有卿大夫之射礼。《礼记·射义》载:“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孔子曾射于矍相之圃,起初观者如堵墙,后以德行在此射位者,仅寥寥可数。周礼中大射之礼用来选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以贡士之容体比于礼,其礼节比于乐,举止得体,可参与祭祀。《白虎通》认为习射,助阳气,可达万物也。因为射是自内发外,贯堅入刚,象物之生,习射者通常以音乐养德,崇礼让,故可以选士。常期的习射能“以直己志”,如《射义》中所言:“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鹄指的是箭靶的中心位置,以射鹄借喻,正五伦之位。燕礼宾主交欢后亦有射。


若是庭院之修广不足以张候置鹄,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官比耦,则以投壶之礼代之。壶,饮器,其始于燕饮之间,其礼简于燕射,是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君子学道从政,勤劳罢倦,必从宴息以养志游神,如果荡而无度,将以自败,所以圣人制《投壶礼》以节之,合朋友之和,饮宾主之欢,寓教于乐。

 

图片
图片


丧 礼


中国人用丧礼以哀悼死亡,盖好惟送死以当大事。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俱言丧何,只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痛如一。所以圣人制凶礼,吉礼之外,莫详细于丧礼。


古代丧礼,丧必有服,疏衰之制,五等之服。五等之服因亲以及亲,情有厚薄,哀有深浅各自分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白虎通》云:“服以饰情,情貌相配,中外相应。”人世间的情义敬始慎终,生死终始若一。周礼中人死则登屋以招魂于天,降阶招魄于地,望其复返。丧礼凡二大端:一以奉体魄,一以事精神。楔齒、缀足,奉体魄之始。奠脯醢,事精神之始也。葬乃奉体魄之终,祭乃事精神之终。《荀子》曰:“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丧礼中还有《士虞礼》,郑玄:“虞,犹安也。士即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而祭之于殯宫以安之之礼。”这是一种安魂的方式。丧礼以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古代丧礼要求孝子守丧三年,居于倚庐,哀亲在外。寢苫枕塊,哀亲之在土。服勤三年,以显思慕之心。当然中国的礼教也不是呆板。圣人也因情宜,主张节哀顺变。

 

图片
图片


祭祖之礼


礼乐下的中国人生也庄严,死也庄矜。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人死,是在社会上消灭。但是祭礼确可以让其在人世上长存,儒家不是如其它宗教般将逝者送到天堂地狱,而是将其奉养在人世的情义里。


《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沒则丧,丧毕则祭。”圣人求诸阴阳,合诸天道。设四时之祭:春礿,夏禘,秋尝,冬烝。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近,教民反古复始。祭者,志在思慕之情。《祭义》里讲:“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须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見之。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中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中国人的祭真是知性,祖宗是天地间一个统气,因子孙祭享而聚散,子孙是祖先之气的延续,祖先之气虽散,但他的根在子孙上,子孙只要祭的诚敬,亦能呼召得祖先之气聚在此。《祭统》中言祭可正十种伦理关系。祭正了,天下人心也正了。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有 “ 非其鬼祀之,谄也。” 所以祖考来格才显示得如此亲切。周礼中前庙后寢,祭祀本都在寢庙完成,后世又流行墓祭,尤其是寒食上墓,历代相治,约定俗成。唐代编入五祀,永为常式,属于吉礼。人之祭祖是以己之精神聚彼之精神,所以死亡并不恐怖,真正的恐怖是为后人遗忘。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上以礼为教,下以礼为学。圣人之道,至平且易,即严谨且活泼!中国人的眼中,人世的安稳真的可以垂衣裳而治!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    栏

观    点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谦   山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