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教授从内容、形式和性质三方面谈家训

时间:2019-03-26 浏览:1104


作者:徐勇(北京师范大学)

      家训分为着重子弟的道德修养和如何居家治生两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说:家训可以分为训诫活动的家训和文献形式的家训两种;从性质上说,包括非规范性的家训和规范性的家训。

       第一,从内容上来说:家训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着重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的是为人处事之法,我们今天注重的都是这个问题。其实,家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居家治生。比如说,陆九韶的《居家治用》,讲的一些居家治用的原则和方式,比如要量入为出、用度有准、丰俭适中等等。此外,家训当中还有很多的关于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比如说祠堂、义庄、家塾,一些专项的管理规条。

       第二,从形式上来说:家训可以分为训诫活动的家训和文献形式的家训两种。所谓的训诫活动,就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文献形式的家训,那就是以书信、规条的形式存在的。前面的一种我们说是动态的活动,后面我们把它称之为静态的文献。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家训,都是训诫活动的家训。比如,我国最早的一则家训,周公对伯禽的训教,那就是周初大分封的时候,周公被分封到鲁国,由于他的爸爸去世了,他哥哥去世了,他的侄子继位,但他的侄子年幼,他要在朝廷辅佐、因此不能去建国,所以让他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建国。在儿子临行前,他对伯禽有这么一番训教: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成王的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但是我一浴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千万不要因为鲁国是你的封国,你就懈怠那些贤能的人。大家都知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其实一饭三吐哺,是非常有意味的。别人来拜访他,他不是说你等一等,等我把饭吃完了再说,甚至不是那慢慢咀嚼了吞咽下去,而是赶紧把嘴里的饭吐出来。为什么要吐出来,不咀嚼了咽下去呢,因为吐更快,这表达了他殷勤的待人之礼。



       这个一饭三吐哺、一浴三捉发的“三”,其实是形容多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就是有三次。清代有个学者叫汪中,他写过一篇文章叫“释三九”,解释三和九。说明中国古代为了形容人物之多,事物之繁,往往用三和九以及它的倍数来表示。我们经常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好像不多不少,斩钉截铁;其实这里的七十二,也是泛指多的意思,并不真说是有七十二人。中国古代这样的事例,可以举出很多,如《史记·封禅书》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庄子·天运》说:孔子以六艺“奸(干)七十二君”。班固《西都赋》说: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我国民间有“三十六计”“三十六行”“三十六营”之说以及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等,这都是形容多的意思,我们不能拘泥地理解。

       总之,先秦时期的家训,诸如鲁国人敬姜教诫其子公父文伯不能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田稷母教子修身洁行,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廉洁公正;孔子教导孔鲤要学诗学礼;孟母断机教子等等。所有这一时期的家训,无一例外地都是一时的口头说教,而且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文字上。所以,我们说它是训诫活动的家训。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家训的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变化,一个是出现了像家约、家教、家训这样的概念。这说明我们的古人对家训的认识,从自发进入到自觉的阶段。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文献形式的家训。
       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有《手敕太子》一共是五则,大家看“手敕”,就跟以前的口说不一样了,它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两汉时期,这种家训非常的多,孔臧的《与子琳书》、刘向的《戒子歆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张奂的《诫兄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司马徽的《诫子书》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都是文献形式的家训。



       第三,从性质上来讲,我把家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家训,一类是规范性的家训。所谓非规范性的家训,是针对一人一事的训教。我们的孩子在今天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做父母的针对性的有所训教,这叫非规范性的家训。非规范性的家训有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性质单一的这样一种特征。为什么而教训,有原因;如何教训的,有很具体的内容;甚至结果怎么样,都很具体。训诫活动的家训都是属于这种非规范性家训,一些文献形式的家训,如刘向的《戒子歆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等,也属于非规范性的家训。但是,规范性的家训与这不同,它不再是针对一人一事,而是针对一个人的一生,针对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
       这种规范性的家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代的东方朔,他写过一篇《诫子》, 用整齐的韵语,讲述了一番为人处世,要“与物变化”“随时之宜”的原则,强调为人处事,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因时因地,随时变化,这已经不再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训教,已经摆脱了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特征,应该说是一则规范性的家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家诫,如王肃的《家诫》、王昶的《家诫》、嵇康的《家诫》、李秉的《家诫》、杨椿的《诫子孙》、魏收 的《枕中篇》、王褒的《幼训》等等,最典型的是出现了诸如《颜氏家训》这样的家训专书。《颜氏家训》有两个传本,一个是两卷本,一个是七卷本,都是二十篇。所以我们说六朝时期,家训由非规范性发展到了规范性阶段。主要特征就是从前一个时期篇幅相对较短的《诫子书》,发展到六朝时期篇幅相对较长的这种家诫。我们在讲前面家训的时候,几乎就像是在讲故事,有一个很完整的情节。但是,我们在介绍这个时期规范性家训的时候,那就不可能讲故事,只能是分篇论列。


供稿 | 谦    山

责编 | 刘静静

美编 | 听    风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