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文化的种子播入学生心田

时间:2023-04-11 浏览:101

按 语:

2023年4月4日,“春回大地,几度清明——敬德书院清明诗会”成功举办。海淀区委教工委秘书科科长梁晓玲出席活动,并热情致辞。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图片

海淀区教工委秘书科科长 梁晓玲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又至。在这莺飞草长的清明时节,敬德书院以“春回大地,几度清明”为主题举办此次清明诗会,集中展示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贯彻落实,也是对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所提出的,“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认,开展经典诵写讲文化实践活动,举办中国节庆日诵读活动”要求的具体实践。


清明时处仲春、暮春之交,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兼具自然、人文双重内涵,历史悠久、意蕴丰厚。从自然物候变化上来说,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春光烂漫,万物清明洁净。从人文风俗上看,由于日期相近,春社节、上巳节、寒食节的相关习俗,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融入清明节,形成了扫墓祭祖、赐新火、郊游踏青、戴柳插柳等传统风俗。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重要传统节日,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于一体,蕴含着祖先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天道伦常的深刻思索,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经典诗句,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清明节,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在自然天地间感受时令之美,并以经典诗词浸润、涵养青少年的身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的赓续,也能够进一步推动海淀区诗词教育。经典诗词中承载着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立德树人”教育的文化源泉。经典诗词的永恒魅力在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情趣,具有净化灵魂、升华境界、启发思考、舒展人性的育人功能。钱穆先生认为即使不写诗,只要读诗和认真领会,“自己心胸境界自会日进高明”,也能达到与诗人相当的境界,从而获得超越。读诗诵诗,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修养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古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前后,春日照临、春雨飞洒,草木生长、百花荣发,正是春耕春种之时。于此春和景明之日,海淀区中小学师生汇聚于环境优美的敬德书院,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清明诗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切身体悟先贤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清明踏青、吟诗诵词的风雅传统,唤起慎终追远、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怀。让海淀师生在承载着古今读书人无限情怀的书院中,唱诵起先人对家国的无限怀恋、对生命的无限追思,在环境美与艺术美的陶冶与感受中,体悟生命的可敬与可贵,开阔心胸、抖擞精神,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境界,以一种更健康、更优美、更挺拔的生命姿态成长于天地之间。我们希望以举办清明诗会的方式,切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海淀区诗词教育,让中小学生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诗词中缅怀先烈、歌颂新生,增加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节气活动、诗词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进一步擦亮海淀教育的金名片。


图片


图片

专    栏

敬德动态

责编 | 静   静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