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丨书院为海淀种子教师开新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

时间:2022-05-14 浏览:666
图片



为了提高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引导教师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核心要义,推动将中华文明精义融入学前教育及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及社会人文等学科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5月13日课程以线上教学的方式正式启动,海淀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共计160余位教师参加了课程学习。


图片


 课程旨向 

文明是有利于较大地域较多人口的文化,或曰“可久可大“的文化。一种文化若适于更大地域更多人口,通常被认为更“文明”。一种文化仅适于一个区域、或仅限于少量人口、或仅存续了较短时间,相较于一种适于更大地域、更多人口、存续了更长时间的文化,通常认为后者更为“文明”。也就是说,文明程度可依时间(天)、空间(地)和人口(人)三要素进行测量比较。进一步说,文化(或文明)由表及里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器物形态(与生活方式)

二、制度体系(与社交协作模式)

三、价值观念(与社会人文学术)

四、数理思维(与数学及自然科学)

五、语言文字

其中,五、四、三作为文明的结构内层,很大程度决定了文明“可久可大”的程度。

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理性基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近代以来称为“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其精髓则在“经”,即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确定的“六经”。中国传统学术之根本则在经学。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数理思维、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乃至制器造物的精华,皆在“经”中。

鸦片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国人由表及里地学习西方文明,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由价值观念到思维方式再到语言文字,由此导致中国传统学术逐渐被边缘化,义理体系被西学所解构乃至颠覆,经典所承载的“天道天理”和“微言大义”湮没不闻。中国学术因此丧失了其本有的义理结构与解释系统,中华文明也因此不能适恰的依其本有义理结构来理解与解释自己,而依西学的义理结构理解与解释自己,往往造成岐误地理解与解释自己。因此,中国学术难以用中国话语理解与解释自身的文明,更遑论理解与解释世界。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因为“中华民族”是以“文明”认同而融合凝成的“民族”,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主要以种族和语言认同形成的“民族”。中华文明复兴之根本,端在于中华文明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及其学理体系、话语体系的复兴,由此阐明中国智慧与中国道路,构建中华文明学理体系与话语体系。


此乃极为迫切的时代需求,也是本课程的旨向!


图片


 课程理路 

依循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八目),通过在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由内而外地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梳理其现代进程,思考其未来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核心要义,推动将中华文明精义融入语文、数学、科学及社会人文等学科教育。


 课程结构 

分为五个模块


一、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


二、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


三、中华文明的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


四、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与政治制度——治国平天下


五、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


前四个模块从文明“结构”的四个层面由内而外展开,是本课程的“纬线”;第五模块从文明演进的历史轴线展开,是本课程的“经线”,经纬交织构成中华文明通识之整体。


 课程特色 

凸显“通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通识“体用”:课程从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思维方式的阐释入手,由此揭示从思维方式到知识体系到价值理念到生命信仰到家庭秩序到国家治理的“一脉贯通”(即“八目”贯通)中华文明的“体用”结构(思维方式相对于知识体系,前者为“体”,后者为“用”;价值理念相对于制度体系,前者为“体”,后者为“用”;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价值理念与制度体系相对于技术、器物等,前者为“体”,后者为“用”)。


通识“中西”:上述对中华文明由内而外地的阐发皆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域展开,通过中西文明体系比较,建立本于天下文明视域的中西融通的中华文明阐释体系。


通识“古今”:上述中华文明阐释体系皆本于古为今用继往开来的问题意识展开,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梳理与对未来的思考,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彰显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与博厚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


 课程内容 

引论


(一)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二)文明的演进与规律

(三)在中华文明的天下视域中洞悉世界文明发展的千年变局

(四)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把握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方位

 

第一模块

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格物致知


(一)中华文明的传统思维模式

◈ 从语言文字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象意文字与意象思维

◈ 从算术几何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数形整合与算法思维

 从复杂科学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与系统整合

(二)中华文明的传统知识体系

◈ 从日常生活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天地生人

◈ 从生命成长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八目

◈ 从国家治理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四部

(三)中华文明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进程

(四)中华文明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的思考

 

第二模块

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诚意正心修身


(一)中华传统的主流价值体系

◈ 从中华传统思维模式理解儒家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仁义礼

◈ 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与西方主流价值体系比较

(二)中华传统生命信仰与功夫体系

◈ 理学视域的生命信仰与功夫体系

◈ 心学视域的生命信仰与功夫体系

◈ 礼学视域的生命信仰与功夫体系

(三)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的发展进程

(四)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与生命信仰的思考

 

第三模块

中华文明的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齐家


(一)中华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结构

(二)中华传统家庭秩序与社会治理

(三)中华传统家庭结构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

(四)中华文明家庭秩序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第四模块

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与政治制度——治国平天下


(一)中华传统国家形态与国家伦理

(二)中华传统政治理念与制度体系

(三)中华文明天下国家与制度形态的发展进程

(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第五模块

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对外传播


(一)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及文明演进的中西比较

(二)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及文明传播的中西比较

(三)中华文明的现代进程与世界变局

(四)中华文明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图片


时间安排


图片



 课程师资 

戴熙宁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长年专注于因应时代发展的中华文明义理体系的研究,尤其致力于以中华文明复兴为指向的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建,推动经学、史学、社会科学和复杂科学的融合发展。代表作《中国引领世界——文明优势、历史演进与未来方略》。主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部级课题。《国学与国策》《天下文明》等系列学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傅海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方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和山东省中考、高考命题改革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9项,出版《传统文化与数学机械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数学史概论》《数学——科学与文化的殿堂》《数学文化与拓展》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现兼任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数学文化教育研究会事理长;“国培计划”和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核心成员;山东省“齐鲁名师、名校长工程人选”培养和指导专家,数学学科组组长;山东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数学科普专家兼培训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孙福万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境外多所大学或机构访学。撰写、主编或参编《论语易解》《远程教育哲学导论》《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开放学习的兴起与演变》等著作多部,并在《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中国远程教育》等报刊发表哲学、教育学及传统文化文章多篇。


姚舜雨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儒学经典与修身功夫”课题组负责人,安徽秋浦书院院长,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组成员,长江三角洲新时代文明实践百人宣讲团宣讲师。

 

李勇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尤深于儒家政治哲学、中国古代官德思想、新时代文化自信及统战文化。主要著作有《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等。主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中华文明经典导读》等课程。主持了“如何给统战干部讲清楚中华文化”等统战高端智库课题。

 

张允起

北京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政道溯源》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尤深于中外政治思想、宪法理论与宪法史、政治哲学。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典籍和前沿专题研讨》等课程。


......



图片


图片

专    栏

动    态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谦   山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