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非遗教育的“海淀”答案

时间:2021-12-17 浏览:885
图片


2021年12月4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走向深入。海淀教科院将联合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北馆)召开了“海淀区非遗教育研讨展示会”。


图片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副主编高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江晓雯,海淀区红英小学校长陈淑兰,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张国立,海淀区非遗展示中心主任刘志强以及“海淀区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项目校40余位教师代表参加此次研讨展示会。


吴颖惠院长首先介绍了海淀区中小学非遗教育实践的基本情况,在海淀教科院“海淀区非遗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研究工作的影响和推动下,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全部引入了非遗教育。进入学校的非遗项目有130项,其中包含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30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有74所学校成为海淀区非遗实践基地,占海淀区非遗传承项目基地总数的92.5%。45所学校加入了海淀区非遗课程实施研究项目,承担了48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各课题校就剪纸课程、陶艺课程、风筝课程、京剧课程、书法课程、油纸伞课程、太平鼓课程、颖拓课程、布艺课程、景泰蓝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开展了深入且扎实的研究工作,通过传递非遗知识、培训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学生通过非遗实践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文化并树立了文化自信。


图片


对于学校的非遗教育研究工作,吴颖惠院长强调:“要鉴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指示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通过学科教学、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环节在学校广泛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非遗教育中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充分发挥非遗教育在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在非遗课程实施中融入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非遗作品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民族心态和民族情感。”


图片


在学校非遗教育实践经验交流环节,首师附中、红英小学、育英学校、枫丹实验小学、海淀实验二小、中关村一小、北外附校、中法实验学校、石油实验小学、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十所学校的十一位课题负责教师分别从学校的研究思路、非遗课程实施、实践研究发现、师资培养等多个角度对本校的非遗教育及研究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交流。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敬德书院达思潮老师也向与会领导、教师代表汇报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课题组对非遗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此次研讨展示会,海淀教科院为学校搭设了一个广泛研讨、充分展示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校际间的非遗理论与实践交流,推广和展示了学校的非遗教育成果,也向社会给出了非遗教育的“海淀”答案。 


图片


经过多年的非遗教育研究及课程实施探索,海淀区非遗教育实践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成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标杆。我们率先立项区级规划群体课题,举区域之力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探索。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改进,海淀区非遗教育工作也已经从为教育系统为“非遗保护”做点儿事,逐渐走向探索并发挥非遗的教育价值、通过非遗主题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做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除了这些理论成果之外,我们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海淀区的学生在接受了非遗教育之后,制造出了大量精美、富有创造力的非遗作品。从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海淀区学生的审美水平、文化积淀、实践能力、道德水平有了全面的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栏

敬德动态

供稿 | 达思潮

责编 | 谦   山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