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敬德书院研修课程

时间:2019-12-31 浏览:2151

研修课程是敬德书院的基础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是礼敬先师。敬德书院的至圣堂是专门举行礼敬先师仪式的场所。礼敬先师是比祭拜仪式简化的形式,由书院老师详细讲解礼敬先师仪式的文化内涵和礼敬要求,学员怀恭敬之心在至圣堂向孔子像行四拜礼。赞礼人为书院老师,领礼人或为学校带队教师或为传统文化思想课主讲专家。礼敬先师仪式是唤醒学员心中作为教师的崇高感与责任感。第二个模块,传统文化思想课,专家讲授以儒学为主题的相关讲座,讲座结束时,学校代表谈学习感受,并且进行互动交流。第三个模块是传统技艺体验课,通过传统技艺体验来感悟传统文化。研修教师在书院负责教师的讲解及辅助下进行读经、古琴欣赏、书法研习、茶艺研习等四个课程的学习。同时,书院教师会适时讲解书院的文化和课程,让前来学习的老师了解全面了解敬德书院。在全部培训结束后,学员需要完成研修作业,即研修小思,完成对专家讲座的评价、听讲座后的学习感受、体验研修活动的学习感受。

image.png

研修设置的目的是希望教师来到书院,了解书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基础。经过五年的实践,研修课程的确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体验,海淀教师逐渐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书院其它课程的学习中。

作为一所现代书院,敬德书院也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创新研修方式,给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研修体验,满足教师实际需求,不断丰富、拓展书院的研修功能。

一、北京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新入职教师研修

为了提升新教师的国学素养和精神境界,2019年5月8日,北京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新入职的老师们在方建萍副校长和常立群主任的带领下在敬德书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国学文化研习活动,通过研修学习为新教师奠定中华文化的底气,静气,增强成为“四有好老师”的思想观念。

礼敬先师是书院的传统仪式。青年教师们满怀温情与敬意在书院至圣堂参与礼敬先师孔子的活动,表达对先师的崇敬、缅怀之情,庄严的仪式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真诚礼敬。朴素、庄严的仪式有助于青年教师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能够激发其内心继往开来,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对中华传统师道的理解与认同。

image.png

青年教师们在书院达思潮和杨阳老师的讲解及辅助下进行了诵读、茶艺课程研习。诵读课上,老师们通过《秋词二首》《声律启蒙一东》的聆听吟诵,感受古典诗词名篇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魂;茶艺课上,冲、泡、捧杯以及奉茶的实践可以感悟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置身其中,老师们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境界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三、百、千”——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以成至圣之功,它对现行中小学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蒙学之冠的《三字经》、句句押韵的《百家姓》、绝妙文章的《千字文》,其生命力跨越时代经久不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徐勇教授追根溯源的考证,为前来研习的老师们提供了最详实可靠的论据,用其丰厚的学养与阔达的思路感染了每一位教师。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徐老师始终站立授课,这种教师特有的尊严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赢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二、北外附校新入职教师研修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一直注重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2019年10月27日,近50名新教师在工会主席、教师培训部主任杨晓琴的带领下在敬德书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师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与研修活动。

image.png

当日8时30分许,全体老师步入敬德书院明德讲堂,进行简短的礼敬先师仪式学习。在敬德书院老师的引导下,全体老师移步至圣堂,杨晓琴担任领礼人,祭拜先师孔子。全体老师诚其意,正其心,恭敬地向万世师表孔子行四拜礼,以温情和敬意感恩至圣先师,礼敬中华文化!

在庄严的仪式后,全体教师回到明德讲堂聆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德岩教授的讲座——“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师德”。王教授从师德说起,强调德乃教师的灵魂。讲座围绕传统师德的“学以为己,教以为己”“有教无类”“乐学和乐教”“身教原则”“因材施教”“尊严原则”“循序原则”“师生均衡”等八个准则,对儒家学说中的教化之道、道家学说中的自然之道、禅宗学说中的觉悟之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与师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老师们对经典中所传递师德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在听取了敬德书院宋老师对于书院历史与课程的介绍后,全体教师明确了书院的定位是:藏书、讲学、研修、祭祀、修身。中午休息时间,大家参观了书院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这古色古香的书院建筑群内,教师们感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着儒家修身思想的洗礼和熏陶。

image.png

随后,通过分组,教师们分别走进敬德书院的正心堂、诚意堂、明辨厅等中华文化学习功能厅进行近距离体验诵经读经、书法研习、茶艺研习、古琴曲赏析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在参与式体验中,教师们翰墨飘香、弦歌不辍、茶艺悟道、诵经金声玉振,体验和感悟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本次敬德书院研修学习,全体新教师真正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与师德的重要性,奠定文化底气、养育儒雅静气、传播浩然之气、弘扬探索勇气,从根本上培养师德、安顿师心,有效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书院研修学习的方式,是提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德育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要求。

敬德书院研修之旅结束后,老师们感慨万千,涓涓文字记录点滴感受和收获。

image.png


三、第三届海淀区中小学“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意的四月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2019年4月19日至20日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联合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海淀区第三届“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在敬德书院举行,引领海淀教师了解诗词发展脉络和诗词创作基本规则与技法,体验并享受中华诗词之美,唤醒他们尘封心底的“诗情”与“诗意”,激发教师的诗性思维与创作潜能,加深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认识。

image.png

海淀区60余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本次专题研修课程。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等领导出席开班典礼并参加相关研修活动。

image.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指出:古代中国,诗教就是诸多教育形式的一环。自孔子时代起,中国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诗歌的独特教育作用,古典诗歌里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伦理价值。今天全国中小学语文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而且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8年9月联合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也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诗教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修养,有规范伦理,改善人心的作用。读诗写诗,无疑就是一种修炼,修心修身,不断提升、超越自我。传承诗教,可以帮助教师唤醒生命的力量。用诗意化师情、用诗境润师心。

image.png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杨志新副院长谈到,诗词文化是我国巨量的文化资源之一,在古代是一种主流文化。一直承担着美学、社交等多重功能,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大格局。我们要关注好时代背景,认真思考用中华民族最优雅的方式表达情感;回答好中华诗词传承和发展的时代之问;增强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复兴,把诗词的接续、传承和发展作为一个时代的任务与责任。利用好诗词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贡献智慧和正能量。他高度评价海淀教育在传承、接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有充足的信心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一起把诗词研修课程办下去,每年办一期,把敬德书院办成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最重要的诗教基地。

image.png

原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现任国家督学、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原《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陶文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马自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钱志熙作为主讲专家为海淀教师授课。

“沉郁词的美学特色与创作实践”是孙霄兵先生为本次培训准备的专题报告。他认为,传统词论往往将中国古典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类。实际上,沉郁词也是可以与豪放、婉约平行的第三个大的类别。他用充满学理性的语言,分别从沉郁词的概念由来、诗歌传统、艺术风格和格律特点四个方面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了沉郁词的探索和学习之旅。他认为,沉郁词的创作,可以促使中华民族性格更加深沉,克服当下形成的浮躁的情绪,形成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

image.png

78岁高龄的陶文鹏先生语言铿锵有力,轻松幽默,他将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路径、严谨与风趣、赏析与创作相结合,以“七言律诗的欣赏与写作”为题为学员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他认为,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格律诗中最成熟的一种诗体,它利用汉语言文字形、音、义的配合,形成多维性的对称、平衡与变化,使诗歌兼具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详细讲解了七言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问题以及在创作七律过程中的要求与避忌,并带领大家赏析了几首七言律诗的经典之作。陶先生每每讲到自己喜欢的诗歌,都会不由得喜形于色,慷慨激昂,由此也带领着大家走进了诗词的世界,走到了诗人的身边,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意气风发,体悟着诗歌的雄浑悲壮、含蓄隽永。

马自力教授运用教育领域现实存在的案例,紧密结合文学评论、教育理念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学习、欣赏和探究三个层面带领大家一起追寻唐诗宋词的世界。

image.png

马自力教授认为:《论语》里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就有了作为兴趣的欣赏这一命题的提出,而对唐诗宋词从欣赏到鉴赏的转化,又是学习境界从“好之”到“乐之”的进阶。马教授以杜甫的《屏迹三首》的第二首为例,带领大家走进了唐诗欣赏与鉴赏的境界之中,用心理解与体悟诗中一系列的物象、人事以及透过这些物象和人事所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并由此引发学习的乐趣。他强调,对唐诗宋词的鉴别与鉴定、品评与欣赏是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除此之外,阅读原典也至关重要,这是学习、欣赏和探究的起点与基础。至于探究,马教授认为,它的核心就是“问题意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明了文史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己的文学、史学、哲学思维;其次,要建立学术史视野,在探究上养成“观古今之变”的旨趣;第三,要树立当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以解决一些随着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最后,要培养文学本位的意识和跨学科的视角,一个诗人往往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如果能从更多的领域去探究诗人及其诗歌,往往会取得新的发现。

image.png

钱志熙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他以学理性极强的语言,将自己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的独立思考层层解析,娓娓道来,带领大家真正地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其事和他的田园世界。他认为:陶渊明选择归隐有很多种原因,暂无定论,陶渊明的归隐不是消极妥协的,而是一场艰难的人生抉择,他所背负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生计问题,更多的是整个陶氏家族的命运。而且这还与陶渊明求真的人生哲学和“委运任化”的生命观是密切相关的。他从生命体中抽象出代表人生境界的形、影、神三个范畴,得到“神辨自然”的最高理性,透彻了生命作为自然物的真相,故而有了那个“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陶渊明。另外,钱先生还分别从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创作田园诗的历史及其田园诗所营造的哀乐两境和他的生活理想——桃花源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郭秀立老师在代表学员们发言时表示:她对敬德书院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两年前书院举办研修课程开始,她就一直紧跟着书院的脚步,不断地用诗词浸润心灵。进而遇见了现在这样一个热爱诗词、热爱传统文化的自己。

敬德书院宋俊玲主任总结了本次研修课程,她认为四位专家风格各异,分别从全新的学术理念、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灵活的研究方式、独特的探究思路等方面在中华传统诗词这样一个大的风景之中,做了一次难忘的文化旅行。

image.png

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莫真宝博士带领学员们一起回顾了中华诗词研究院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合作举办的这三届诗词研修活动,他评价培训的课程的特点是“大家汇聚,精彩纷呈”。他希望老师们在生活当中即使不写诗,不教语文,不教诗歌,诗歌也能与我们的生命为伴,诗意的生活。

四、书院新品牌: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

2019年9月11日,为海淀教师打造的“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如期举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闫顺林与来自海淀区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教师共同聆听“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2018年全国及北京市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指明方向。2019年5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发布的《海淀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行动计划(2019-2022年)》表示要“建成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标志着海淀教育系统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image.png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北京市及海淀区教育大会重大决策和明确要求,切实增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引领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敬德书院在海淀教育系统“两委”的领导下,依托高校及优质专家资源,不断创新课程形态,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打造新品牌课程。经过书院教师的精心筹备,2019年开学之际隆重推出书院新课程:“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

吴颖惠院长指出:海淀作为全国教育强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从中小学教师的选聘、培养、使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新时期,海淀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面临新的挑战。海淀教师具有学历高、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独立意识强等一系列特点,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学历高、专业能力突出的新教师充实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海淀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师德建设也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教师自身的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家校协同教育等系列新问题需要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法加以解决。面对新情况,作为教育系统师德教育基地的敬德书院必须有所作为。要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创新课程,适应海淀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渴望,为海淀教师提供“有效”“专业”“贴身”“贴心”的服务。这就是精心打造“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的目的所在。

image.png

吴颖惠院长强调:“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对于海淀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首先它是书院针对海淀区新入职教师开设的师德修养第一课,可以为新教师自觉修养师德,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标志着新学年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启动,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第三,“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是海淀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施教师通识培训的新内容、新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文化精神的学习与领会;第四,“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能够通过教师群体带动和引导全社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开学第一课:师德的提升从修身开始

本次“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首讲特邀清华大学刘燕妮老师主讲“儒家修身之道”,旨在引领海淀教育工作者注重在日用常行之中修身崇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刘燕妮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年《儒家修身之道》首次在清华大学开课,次年被学校选中制作慕课,获得2015秋季学期最受选课学生欢迎的第一名。近年又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被清华学堂在线推选为人气精品课程,是共十门课中唯一的哲学课程。

image.png

本次课程,刘燕妮老师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儒家修身之道的要义。围绕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真正的知识、儒家独一无二的修身之道、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的论述、中国文化对个人的重视五个层面,以丰富的例证和诙谐幽默的讲解,带领老师们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体悟儒学明德、修德的丰富内涵,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省思君子的修行,进而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探寻如何实现自我完善与超越之路。

刘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修养,真正的儒家不论是对自身的知识,还是修身之道,都有着绝对的自信,儒家有几个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已成绝学,它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心的训练,也就是“觉知”,让人变得敏锐和警觉。《易经》蕴含着变化之道和成就之道,告诉人们在“变”中应该做什么,并非一味追求“永恒性”和“确定性”;第二,儒家道统的心法,告诉人们如何修行自我,启迪心性,引导人们明白本心,尽其心者知其性。

儒家的修身智慧对当下人们的修身立德具有诸多借鉴意义:第一,“相由心生”,君子修身要注重内在和内心,要做到“正心”,处理好身心与情绪的关系,要潜心学习“温良恭俭让”的圣人之容。第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要正确认识“知命”与“知己”的关系,从生命的角度认识自己,透过对命运的体认,完善和超越自己。第三,“用德润身”,用德养浸润心灵,塑造品格,以获得身心健康和愉悦的源泉。第四,“以诚致敬”,在儒家思想中,“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和创造力的基础,一个人要做到有“诚意”,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忠于事实和真相。

image.png

刘老师谈到,教师应该多读经典著作、一流著作,读书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多读一点书,面目就更加可爱,语言就更加有味道,人就变得不一样。儒家使中国人理性早启,它塑造我们的情感方式,医治我们的心灵伤痛。儒学是真正的知识,修身之道是基础。儒家修身之道是日常生活的哲学或学问,是过去中国人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课。它设置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修学体系,让我们在当下生活中学习,可以完善人格,发展智慧,同时又提供了超越的可能。

刘燕妮老师对儒家修身之道的解读,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君子人格的无穷魅力,激发出对修身、成德、育人的真切向往和追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张丙元老师、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吴焱老闫顺林主席和刘燕妮老师为学员代表颁发证书师作为学员代表进行了发言。

“敬德书院开学第一课”的整体设计与首次开讲,标志着敬德书院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个海淀师德建设的新品牌正式推出。


附录:研修小思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