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敬德书院会讲课程

时间:2019-12-31 浏览:1549

会讲是书院独有的论道模式。正如古人所说:“会以明学,会以明道”。为了崇道明学,敬德书院从建院来,就以春季论坛、秋季论坛以及“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等模式,为海淀区教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

一、春季论坛

image.png

2019年5月6日(四月初二),即亚圣孟子诞辰2391年之际,敬德书院的春季论坛以“非遗传承与中华文化”为主题,以会讲为活动形式在书院笠僧堂举行。本次会讲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主办,海淀区文化馆作为支持单位为本次会讲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巨大帮助。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屠永永,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出席并参与本次活动。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石振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田艳等多位专家学者与来自海淀、东城、延庆及河北雄安新区的百余位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围绕如何在非遗传承和非遗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屠永永在讲话中表示:海淀区通过学术引领,联合多方力量,在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他指出:海淀的非遗教育应以文化为引领,立足塑根立魂,通过“非遗”技艺研习,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

image.png

众所周知,非遗教育是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学校是重要阵地。以教育科研引领非遗教育实践是海淀推进工作的成功策略。敬德书院于2018年开设了非遗研究与实践课程,培养了一批非遗教育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启动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30多所学校参与非遗教育研究。针对非遗教育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方法,海淀中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展现了海淀教育智慧。在此次会讲中,海淀区的五所学校就相关教研成果进行了汇报。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将非遗课程分为普修、选修和社团精修三个层次,主要以美术课程为载体,搭建书法、剪纸、蜡染、烙画等工作坊,并设计空中微课堂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开展学生书画作品成果展,非遗曲艺、吟诵、民族舞等节目展演,组建民乐团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与匠心精神。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研发和完善相关教材、实现课堂image.png数字化、深化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优化非遗教育课堂。学校通过开设多个非遗社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剪纸、京剧校本课程,建构了包括11项非遗社团课程及书法、国画等5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翠微小学以孕育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勤奋、勇气六种品质,养成四种习惯,拥有四项技能为课程目标,建构起基础类、拓展类和探究类课程相结合的三层级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类课程方面,设置书法等非遗文化课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实现跨学科整合;拓展类课程分为以体系化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精品必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高效专业的社团课程。育英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的红色历史及文化积淀,开设“校史连环画”课程,融合多学科课程特点,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连环画社团从事连环画课程研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墙体彩绘和努力搭建互动合作平台,用无形的教育力量和有形的教育方式浸润、熏染学生,改变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以剪纸课程为主要载体,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不断地发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image.png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红梅,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刘巧利等专家学者针对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海淀非遗教育具有学科渗透、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并行的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突出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心性的独特作用,通过非遗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

本届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育鸿学校、中关村第一小学等10多所学校作为第二批课题校正式加入到了非遗教育课题研究行列中来,一批新的子课题研究专题得以启动,他们将为海淀非遗教育贡献新的力量与智慧。

image.png

在此次会讲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表达了她的观点,她在讲话中表示:海淀区目前有190所中小学全部引入非遗教育。在教委和文委的通力合作下,正式挂牌成为非遗实践基地的有65所学校。有60多位非遗传承人常年活跃于海淀中小学,为非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次实践探索都在为孩子铸下了中国魂。针对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的未来发展,吴颖惠院长指出:非遗教育要关注非遗传承,更要聚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精神。非遗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还是立德树人。

本次会讲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聚焦非遗传承与教育,从多个角度回答了非遗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核心与关键、途径与操作等问题。非遗教育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和关键,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学子而努力奋斗。

image.png

二、师德建设与幼儿教师担当

image.png

2019年5月17日,“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师德建设与幼儿教师担当”师德论坛在敬德书院笠僧堂举行。本次会讲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科和敬德书院主办,《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承办。会讲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科科长周轶群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楚江亭,原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向海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北京市教委学前处主任科员彭兴蕊、《中国教师》杂志编辑部主任谭苗苗、《中国教师报》采编中心主任康丽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级幼儿园的园长、教师等1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讲。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三期,本次活动是开讲以来,首次以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为主题的会讲,旨在树标杆、立榜样,明确幼儿教师发展导向,激励幼儿教师奋发有为,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宋官雅在致辞中表示,师德建设具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当今经济条件开放的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这对教师素质,特别是师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新时期师德建设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践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image.png李方首先就“师德成就明天——师德建设与幼儿教师担当”这一主题进行解读。李方用“昨天”“今天”“明天”点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肩负的重任。对于幼儿阶段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昨天”,埋下爱的种子;在“今天”给予学生多元的、丰富的、稳定的、安全的环境和教育;思考“明天”如何培养学生幸福远航的能力和动力。李方指出,德行,内外之衬,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幼儿教师的师德师风与责任担当,往往是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季每年,俯下身子、面带微笑、润物无声的呵护辅助、耐心细微的示范引导。

主题发言阶段,明天幼稚集团党总支书记、总院长雷海环以“思想引领文化铸魂打造幸福‘四有’教师——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师德师风建设汇报”为题,从理想信念、理论认识、组织建设、行动学习等方面,分享了明天幼稚集团的师德建设经验;佟磊老师以“无悔幼教不悔青春”为题,从职业信念、专业成长的角度分享了自身的成长体悟;庞志琪老师以“山楂树之恋”为题,分享了与幼儿一起通过一个山楂树见证四季更迭所发生的故事,让人体会到幼儿教师对童心的呵护与守护;卢雪纯老师则以“重逢,明天”为题,分享了她二十年前与明天相遇,承蒙教师的爱、二十年后与明天重逢,选择成为记忆里“无所不能的人”、从“明天娃”到“明天人”的成长经历,以自身经历阐释“师道传承,师爱传递”;吕燕老师则分享了一则温暖的家园沟通案例,解读身为管理者,应如何配合教师,与教师相互支持,全心付出,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

image.png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向海英教授表示,明天幼稚集团的师德建设颇具特色,扎实全面,时效性强,把师德建设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且在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当中,特别注意做好顶层设计,从理想信念入手,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念,让信念扎根灵魂,真正地相信儿童、关注儿童、追随儿童;注重文化育人,文化滋养,文化铸魂,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幸福的儿童;整合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使二者有机结合,以工作为抓手,扎实做工作,把师德践行在日常的工作中,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联系起来,让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楚江亭教授表示,在“以德为先”成为教育重大主题的今天,一定要注意,以德为先不仅仅是政治要求,也包含了“传道受业解惑”。明天幼稚集团作为北京地区幼儿教育的一张名片,在师德建设、立德树人等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借鉴与学习。他最后提出三点建议与希望,希望教师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职业健康,只有教师健康,才能塑造有情怀、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希望教师在工作中不仅有爱,还有理性,既要“保育”,又要“教育”,理性地生活、工作、交往、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希望教师投身行动研究,在探索中成长。

image.png

在会讲即将结束时,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楚江亭教授点评明天幼稚集团党总支书记、总院长雷海环发言23工作汇要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总结发言,她表示敬德会讲围绕“师德建设”已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会讲活动。今天的会讲是以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为主题,这样,就将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师德建设有机串联了起来。幼儿园教师也要做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要讲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师。这其中,有三项要求谈的都是“德”,理想信念谈的是德,道德情操谈的是德,仁爱之师谈的也是德,可以看出来德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其中,锤炼品格和奉献祖国仍然是谈“德”。image.png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三个传播、三个塑造的思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这些说的都是“德”。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作为一个道德的口号、一种道德的表述,或者一种态度情感,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行为、一种技能、一种能力。老师需要锤炼自己的信仰,并且把这种信仰真正变成知行合一的东西。希望教师们能够从道德的认知走向道德的行为,形成有“自知之明”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道真正地修身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

三、秋季论坛

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落实《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凝聚专家学者资源,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交流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深入研究与理论探讨。书院在2019年9月28日,也是敬德书院成立五年的日子,举行以“经典诵读与中华人文精神”为主题的秋季论坛。

image.png

为了充分发挥敬德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作用,本次论坛活动组织了丰富内容。

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文化学习不仅仅体现在对义理的学习和躬身实践,以提升道德人格,还需要在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传统的诗书画印合为一体彰显文人的气韵修养,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同学们现场进行了篆刻表演,沉静从容、文气俨然。定慧里小学的教师吟诵社团进行了《诗经》鹿鸣篇的吟诵,诗乐舞一体,真情吟诵,乐音雅致,乐舞美韵尽在其中。理工大学教师进行了古筝《渔歌唱晚》演奏,柔美、悠扬,充满了诗情画意。海淀区师生的技艺表演为经典诵读论坛的开启营造了优雅氛围。

image.png

传播奖评选颁奖。敬德书院一直致力于海淀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培训工作,在2017年,敬德书院启动了第一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选活动,该奖项旨在激励和表彰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有26位教师获得此项荣誉。2019年启动第二届评选活动,得到了众多学校的关注,又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最终有34位教师获此殊荣。在秋季论坛当天,区领导、教委领导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学术委员聘任。敬德书院作为一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书院,首先要有一批懂传统文化的学者作为学术支持,指导书院的课程培训和研究。本次论坛,书院新聘23位学术委员,他们来自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既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也有知名中小学校长。他们的加入,丰富和扩大了书院的专家团团队。

合作单位授牌。书院发展过程中,先后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中国国家画院等六所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研究、培训、实践基地。在本次论坛活动中,又有四家单位成为书院的合作伙伴,书院成为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教育基地、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培训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研习基地、中华书局教育培训基地。强大的合作力量使得书院前进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image.png

敬德书画展。书院论坛除了主要的专家会讲外,一般都会邀请书画家进行创作笔会,给教师营造书画欣赏的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同时,对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给学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更好的交流平台,即增长传统文化知识,又参与传统文化技艺体验提高鉴赏能力。本次论坛是书院书画作品的第一次亮相,装裱作品共计130余幅,展出100余幅。

主题会讲。敬德书院从建院起,春秋季论坛就是书院会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古代书院会讲传统的继承,又是结合现代社会传承文化的需求而设置。论坛的设置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专家会讲,就某一个主题凝聚传统文化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充分的论述,给教师以思想引领,给学校实践以学术支持。本次论坛在筹备之初,在专家会讲形式上就寻求突破,不同于以往两到三位专家按次序进行主旨演讲,本次会讲上午邀请六位专家、六位校长,分别进行两场圆桌会谈,就“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主旨发言。会务组提前将圆桌会谈的话题分若干点小议题提供给学者以备有目的地准备,让会讲主题更集中观点更鲜明,更容易阐述精当。期间各位发言人之间也有互动交流,促进话题的深入探讨。学者从学术角度剖析概念、厘清思想,校长从学校课程建设角度畅谈传承与弘扬。此次主题会讲内容聚焦,信息丰富,给海淀教师提供了难得的精神文化精品课程。

image.png

主题研讨。书院秋季论坛汇集知名学者、校长,还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的获奖教师,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需要凝聚他们的智慧共同谋划书院未来的发展,因而在下午的活动中,分设了两个小型研讨会,其一是新任学术委员就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进行研讨、其二是书院师友会就未来如何开展活动进行第一次研讨。有14位学术委员参与了下午的研讨,他们建言献策,对书院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打开了书院人的办院思路,形成了《敬德书院发展规划(2019—2024)》讨论稿。14位师友会成员参加了研讨,形成了《敬德书院师友会章程》讨论稿。师友会成员称赞书院所做的工作,交流彼此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他们表达对书院的希冀,希望未来书院创设更多传统文化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学校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更大范围地影响学生。

此次论坛,高朋满座,贤者云集。

image.png

论坛得到了教育部领导、海淀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到会并讲话。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鲁豫,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若冰,海淀区政协胡淑彦副主席到会,张若冰副区长讲话。两位领导讲话都肯定了敬德书院的办院实践,任司长希望书院继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师德师风建设。张区长希望书院坚持以文化人,铸造海淀教育高尚师德与师魂。作为合作单位领导,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杨志新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杨志成副校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谢春风主任都到会参加论坛活动。中国教育报刊社吕同舟副社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黄小华处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部从春侠主任、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郭景玉主任、海淀区委教工委尹丽君书记、海淀区教委王方主任、海淀区委党校委员、培训部邱莉主任等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为了给海淀教师搭建高端学习平台,书院邀请众多知名学者、校长参会。本次论坛是多人多场次会讲,参与嘉宾可以说都是研究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深专家学者和校长。六位学者分别是长期从事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的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王殿卿教授image.png,发起大声读经典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教授,提倡幸福教育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和中国教育学术史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述胜教授,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推广吟诵教育的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副教授,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副研究员。六位学者从中华文化精神核心思想、经典诵读方式等两方面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进行主旨发言。老中青三代学者共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六位知名校长分别是一零一中学陆云泉校长、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中关村中学苏纾校长、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田琳校长、上地实验小学倪百明校长、上庄中心小学毛向军校长。六位校长介绍了各自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他们的发言提供了许多生动案例,集中展示了海淀学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的教育实践。

此次秋季论坛也是书院建院五年成果的集中展示,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逐渐形成了敬德书院举行活动的敬德特色。继往开来,书院人不忘初心,恒者行远。

image.png

四、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

image.png

2003年8月,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编辑部发起创立了开放性的公益交流平台——教育之春系列沙龙。该沙龙依托人民政协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这一独特的议政空间建设性地、持续地关注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强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政府、学界、企业界、媒体人等的多元背景参与和无边界交流,以期推动热爱教育的不同背景人士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建设,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教育实践。沙龙目前正在多系列、持续性、专业性地开展,先后已经开展了近80期,有力的推动了教育自下而上的探索与改革;也推动社会各界走近地方、走进校园,触摸发生在课堂和校园中的变化,为教育建言和委员提案提供实践支撑。

教育之春系列沙龙落地敬德书院

2019年11月2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敬德书院和人民政协网承办,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管理中心协办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第78期: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在敬德书院举行。image.png

本次沙龙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主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包明德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等专家与会分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教育部教师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副处长朱晨光,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处处长张苏华与会倾听和回应。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在座的老师们也表达了心声。

本次沙龙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聚焦当下教师的师德建设,明确教师发展导向,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达成以下共识。

师德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image.png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指出,作为教师,需要内外兼修,做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通过师德修炼,真正地从骨子里渗透出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他强调:要将师德建设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一个生活幸福、充满了正能量的教师,才能够把阳光的教育带给孩子。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教师用身心去影响学生,用最好的生存状态给孩子一个引领。崇高的师德有赖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践行。师德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image.png

在岗位上立德、修德、传德

教育部教师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副处长朱晨光指出,坚定理想信念要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以求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炼提升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立德、修德、传德。教师要通过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师德,修炼自我,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师德自觉。另外,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理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们应当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image.png

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就师魂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在主题阐释中表示,师德建设是进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敬德书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造师魂,书院以读经、会讲、研修、学术、游学等五种课程类型,多途径多方式面向教师群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不断加强和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内涵,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image.png

吴院长强调,敬德书院的基本定位就是成为师德修炼之地,这也是敬德书院的基本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既要求学,更要求道。作为海淀师德教育基地,敬德书院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切实践行“四个统一”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积淀文化底气、培育儒雅静气、涵养浩然正气、激发探索勇气,从根本上涵养师德,安顿师心,有效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敬德书院首创师德教育课程,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领域构建读经、会讲、研修、学术、游学等课程,通过系统课程研习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涵养师德。

尊其师,方能信其道

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天然地决定了教师行为世范的必要性。本次沙龙的与会委员和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营养提振整个教师队伍的精气神,提升师德素养。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时代,师德养成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为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需要。

image.png

与会委员和专家同时认为,尊其师,方能信其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精神挺立的学生。”倘若师道尊严不在,将是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悲哀。我们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尊重老师的劳动,教育界常说,要以爱育爱,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老师对学生,也适用于社会对老师,用更多的信任和爱,滋养良好师德。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学生,引导家长和社会,创设良好氛围,以信任和尊重为教师提供支持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社会历来有重德崇德的风尚,有鼓励人们积善崇德的传统,尤其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师德的重要性。而“学”是师德的一部分,不能将德和学对立起来,不能用德来否定学,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没有好的品德不行,没有学识更不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拥有丰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论语》有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离开了学的滋润和知识的滋养,“致道”和“成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通过学才能够有效克服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才能够获得道德行为的勇气和动力。

image.png

中国孔子研究院陈晓霞副院长在发言中强调,立德树人首在立师德。首先,师德关乎教育资源优化,直接影响教育系统是否能够健康运作。其次,师德关乎校园文化彰显,直接影响教育组织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取向。第三,师德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被教育者能否以健全的人格追求自己的梦想。陈晓霞副院长认为,师德养成的主要方法是将爱人之心外化为德,以有教无类原则立德,以公天下之心树德,以传道育人力行成德,以躬行践履修炼仁德。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是铸“浩然正气”之人格气质,树“为万世开太平”之教育情怀,守“格物致知”之科学精神,持“止于至善”之教育理想。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就传统文化与师道建设提出了三点看法。他认为,第一,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相互生成、相互推动、相互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众多关于教育或者关于师德、师品、师风的内容。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师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和长期滋养的作用。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既要重视发挥文史哲中有关立德、立身、立业的优良传统,也要重视自然科学包括技术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最大限度保障师德、师品的完整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与时俱进。

image.png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认为,师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有益的营养。师德教育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抓好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师德实践中不仅要有内心自醒和良知感悟,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三尺讲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师德教育应该具有时代精神,用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引领。

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认为,师和德本来就是一个必然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概念。无德不可称师,师一定是德行完美的,这样才叫作师。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是“以文化人”,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传道解惑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用文化的形态把人造成器,造成大器。教师要起到模范和表率的作用,把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王东林院长如是说。

image.png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包明德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在自身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够给生命以美和尊严。作为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责任感和职业的操守,这不仅关乎到师德,也关系到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作为教师,要以美的感召和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另外,建构新型的师德师风,不仅要有历史的视角,有世界的视野,还要有现实和未来的维度。总之,我们应该把从古到今、维系至今的师德师风进行张扬。作为教师,更应该有一种风范,“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包明德教授如是说。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师德素养,新时代的师德建设还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特有的伟大革命传统。人民政协报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张宝川特别强调,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连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纽带。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凝聚力,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image.png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处处长张苏华针对形成尊师重教社会氛围问题表示,教师节设立的初衷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尊师重教。全国政协在每年教师节前都会组织教育界、文化界知名委员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慰问教师,向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表达敬意、送去温暖,促进了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此次会讲,参会人员有教育部领导、北京教委领导、第十一、十二界部分政协委员和一些学者,从思想引领、政策指导和具体实施角度全面谈了师德教育,为海淀教师带来了高端论坛,同时在更大范围宣传了书院。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