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敬德书院学术课程

时间:2019-12-31 浏览:719

学术是书院的生命之源。开设学术课程,帮助学员老师进行学术研究与学术创作,不仅能够催发浓厚的讲学氛围,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海淀教师的文化素养。敬德书院始终把学术课程作为工作要点,并作为充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蒙学》课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不忘根本,扎扎扎实学好、用好、教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image.png

传统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适应于广大民众的基础性初等阶段教育,传统蒙学也孩子们学习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上学期我们请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为海淀教师开设“《蒙学》课程”。希望教师们能够以蒙学典籍学习为基础,全面体验学习、诵读、教学、理解的全过程。切实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开展,不断提升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蒙学》课程班在2019年5月29日结束了最后一讲。从3月到5月,历经3个月,8次课程,三十余位学员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从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到传统蒙学的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再到伦理道德类、知识类蒙书及其特点,培训班的老师们在徐勇教授的带领下,重温了传统蒙学发展的历程,探寻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蒙书的真谛。课程班最终形成了包含专家文章、心得体会、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十余万字内容的文集,可谓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image.png

《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将蒙昧无知的人培养成具有贞正之德的人,这正是教育要引导的意义所在。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易经·蒙卦》中还提到我们应当“以果行育德”。就是说,我们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我们以“蒙以养正果行育德”来为本次培训班文集命名,就是想强调蒙学的重要意义。

8次课程虽然很短,其中的内容却包容万象。徐勇教授渊博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都受益良多,回味无穷。北安河中心小学的李东燕老师说:“此次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蒙学的知识,更为徐老师的幽默风趣的讲座所感染,被徐老师的渊博知识所折服。尤其是被徐老师信手拈来的蒙学知识积累所触动。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要把蒙学带入到我的课程,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祖国的文化。感谢敬德书院,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李老师的话语,道出了学员老师们的心声。《蒙学》课程的学员们不光学习认真积极,还努力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他们积极的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蒙学相关内容,谢玉梅、李颖、彭宝瑞、郝艳娜等老师的蒙学研究论文观点鲜明、题目新颖;邵玉鹏、苑晨、高艳苹、吕蔚玲等老师的蒙学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绝伦;杨亮、王采荣、申芳、高晓娜等老师参与课程的学习也有了诸多感受,形成了精彩的课程心得。

image.png

此次蒙学课程,基本达成了我们的培训目标,参训教师都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有力的推动了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宋词阅读与欣赏》课程

从2019年3月11日第一讲到6月3日最后一讲,《宋词阅读与欣赏》课程顺利完成,50余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并顺利结业。

课程开设缘由

在中国古典诗歌灿烂辉煌的百花园里,宋词是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悄悄在民间萌芽生成,于花前月下汲取着芬芳的养分,日益滋润成熟,终于成为一种可以与唐诗分庭抗礼的新抒情格律诗体。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侧重于个人的享乐私生活,课程班文集学员在认真听课34弘文励教汲古为新突出表现抒情主体享受人生过程中的细腻感官感受、幽隐心灵体验、曲折情感历程,形成“言情”与“侧艳”的文学特征。我们在对宋词发展历程及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上,还存在许多常识性的错误,该课程就是要就宋词的发展历程、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力图还原真实的样貌呈现给教师。

课程专家

image.png

诸葛忆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201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曾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出版《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宋代文史考论》、《范仲淹研究》、《多维视野下的宋代文学》、《宋代科举资料长编》等专著多部。现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欧阳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

诸葛忆兵教授是研究宋词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不是那种充满学术语言的论文式讲座,而是用平常话语讲出了能听得懂的学术。而且作为一个研究者,并没有一般的通病,即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研究对象美化,下意识地过滤那些看似不美的东西,而是比较客观地将研究对象全方位呈现,让人感觉虽然在物理时空上我们与那些研究对象存在着不可跨越的时空距离,但是在情感认知上却没有一点隔阂。诸葛教授的讲授将宋代历史、文学、社会熔于一炉,以此来分析词人分析词作,课堂信息量非常大,且又生动有趣,还常常用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悟来体贴词人,他的讲授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认识和豁然开朗的感觉。

image.png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10讲,第一讲,词体的兴起与情爱描写。介绍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宋初词坛概貌,以及宋词的创作特征;第二讲,北宋前期词坛与晏欧创作。介绍晏殊、欧阳修的创作特征,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三讲,俚俗词派与柳永。介绍柳永创作与宋代俚俗词,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四讲,晏几道的小令创作。介绍晏几道创作,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五讲,以诗为词与苏轼创作。介绍苏轼创作特征,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六讲,集大成词人周邦彦。介绍周邦彦创作与北宋后期词坛,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七讲,独辟蹊径的李清照。介绍李清照创作,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八讲,南宋雅词与姜夔。介绍南宋雅词之成因,及姜夔的创作,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九讲,辛派词人。介绍辛弃疾及其相关词人,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第十讲,宋末遗民词人。介绍王沂孙、张炎等遗民词人,阅读欣赏相关重要作品。

课程效果

《宋词雅韵》文集记录了学员的学习论文、学习感受、十讲的授课内容。从学员的学习感悟中可以看到这个课程带给学员的诸多启发与影响。诸葛教授系统讲解了宋词发生发展的特点及代表性词人词作,观点独特,拨乱反正,重新梳理了很多人头脑中的宋词体系。他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支撑,将历史人物与时代、社会、周围的人的关系角度还原,使学员明白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反过来,了解一个朝代或阶段的真实社会历史,也能反过来促进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文学创作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诸葛教授注重从人性角度理解词人词作,从细微处着手分析词人词作,文史哲贯通的讲授带给学员全新的知识系统、认知视野与新的思维方式。

image.png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坚守是最绵长的开始。对于上班族来说,一周能有半天的时间用于学习是何等的不容易,更何况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课程?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不要辜负举办方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的希望,按时来学习,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够达到系统学习,完整学习的目的。我始终以学习为信仰,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坚守学习的时间,每一次都驾车行驶30多公里来到敬德书院,专心学习,潜心思考,静心修养。每次3个小时的时光成了一周最美的向往”。

三、《唐诗阅读与欣赏》课程

从2019年9月20日第一讲到12月26日最后一讲,《唐诗阅读与欣赏》课程顺利完成,近40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并顺利结业。

课程开设缘由

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诗词素养和诗教能力,通过对唐诗阅读方法及唐诗名篇赏析的学习,增强教师的唐诗鉴赏能力,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师诗词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课程专家

image.png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冷卫国担任课程主讲专家。冷教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赋学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主编了《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合著《全汉赋评注》、《汉赋新选》、《中华成语词典》等专著,独立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8讲,课程内容以唐诗的欣赏与创作等基本知识为框架。先讲唐诗阅读的基本方法,再通过学习唐诗的句法、平仄、用韵、五律、七律、乐府等内容详细了解唐诗的欣赏与创作知识。

image.png

共包含八讲内容:第一讲学习唐诗的声韵、平仄、对仗、训诂等内容。第二讲学习唐诗的句法、典故、章法、体式等内容。第三讲学习近体诗的平仄,主要包括平仄的句式、规则、变革等内容。第四讲学习近体诗的用韵,主要包括韵的定义、押韵的依据、平水韵等内容。第五讲学习近体诗的对仗,主要包括对仗的定义和要求、常见的对仗的类型、对仗的美学意义等内容。第六讲学习五律的形成及其风格,主要包括五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及五律名篇赏析等内容。第七讲学习七律的形成及其风格,主要包括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及七律名篇赏析等内容。第八讲学习五绝、七绝、古体诗的发展及其特点等内容。

课程效果

本次课程我们与专家反复沟通,制定了周密的研修计划,精心设计唐诗欣赏与创作课程内容,为学员们提供一个高端研修与互动交流平台,让他们爱上诗词,体验并享受中华诗词之美,提升他们的诗词赏析能力,让他们了解唐诗发展的脉络、唐诗创作的基本规则与技法,增强他们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传之于学生,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和目的,赓续失落久已的中国诗教传统。课程留下来的专家讲义、十万余字的课程文集等诸多资料也为我们海淀区其他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探索经验。

image.png

四、《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课程

从2019年10月11日张曙光教授第一讲到2019年12月13日王小婷教授的最后一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课程圆满结束,数十位学员通过修习,顺利达到课程目标。

image.png

课程背景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海淀区教工委教委要求加强对全区中小学思品教师的文化培养工作,海淀敬德书院特开设面向中小学思品老师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课程,使海淀教师在提升思品课教学能力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image.png

课程目标

通过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发展过程的学习和了解,加强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思想境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开展,不断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课程专家

“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是书院第三次开设思想史方面的课程,在调研学员需求的基础上,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欧洲汉学杂志《华裔学志》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任大援教授进行了课程框架的设计。在任老师课程内容体系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张曙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黄震云教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福万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小婷副教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授课工作。

image.png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8讲,课程内容以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为主,八讲内容分别为:文化关注与社会进步;文化类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类型;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与经学传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以及发展特点;周秦汉唐时代的中国思想与文化(上);周秦汉唐时代的中国思想与文化(下);宋元明清的文化(上);宋元明清的文化(下)。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