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丨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时间:2022-06-03 浏览:241
图片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重午、端五、重五、五月五、五月节等。此外,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苦瓜节、医药节、地腊等称呼。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起源  


端午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我国民间有许多说法,最为大家熟知和流行的是纪念说,尤其是纪念屈原说。传说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五月初五举行各种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


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端午节的一个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许多民族在古代以龙为图腾,崇拜龙。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划龙舟、向江河抛粽子,这最初是敬龙神的一种习俗,后来被借用为在汨罗江上纪念屈原投江殉国的民俗。对龙的图腾崇拜的另一种方式是舞龙灯。据调查统计,全国各地的龙舞有一百多种,除普遍的九节布龙外,还有竹龙、火龙、牛龙、珠龙、鲤鱼龙、板凳龙、百节龙和稻草龙等,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图片


也有许多观点认为,端午节原本是一个“禳灾”或“逐疫”的节日,亦即一个公共卫生的节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因此有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等避疫驱邪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按《易经》的说法,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另外,端午节的起源也被认为是基于早期人类对物候气候的经验,来自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夏季、五月这一季节特征的观察积累和深入理解。端午节与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日期接近,因此它的节俗特征与夏至民俗比较相似,许多风俗都是从夏至习俗移借或融合而成的。季节相近,气候相同,形成了共同的对自然认知的民俗心理。上古时代的“端午”是指一个月初端的一个午日,按古代天文历法干支方式计算,五月又是一年中的午月,五日则是一月中的午日,因此,后来端午专指农历“五月初五”,“初”与“端”同义,古又称“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

图片



  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普遍流行于我国,尤其是南方各省。龙舟竞渡,在广东、台湾等地也叫“扒龙船”。在四川合川一带,则叫“抢江”。浙江永嘉一带,人们龙舟竞渡以为祈年赛愿。所谓龙舟,一般指首尾如龙形之船,长约三、五丈,轻巧便捷。竞渡时,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而坐,各执短桨。船上另有几人,摇旗呐喊,击鼓敲锣,以助生威。另外,竞渡前一般有请龙祭龙的仪式。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于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图片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最早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据文献记载,只是到魏晋时,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果品已经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多甜粽,以小枣、豆沙为馅;南方则有甜有咸,以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原料为馅。粽子是南北方共有的节令食品。在河北新河,俗信五月五吃粽子,吃了粽子不使性子。在江苏苏州,则有“端阳弗吃粽,棉衣不可松”“端阳弗吃粽,死后没人送”的俗谚,可见端午吃粽子的重要性。


图片



端午节饮用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


图片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彩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图片


 端午·诗词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图片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喜迁莺·端午泛湖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筳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图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图片


五日(选一)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长山署有怀·其二

(明)王世贞


昨岁还今日,追欢得似无。
儿偏爱蹋草,女亦解倾蒲。

倏忽浮生过,凄凉万事孤。

掷他长命缕,不作系双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图片


图片

专    栏

夜    话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