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播奖∣金毅:小灯笼撑起大课程

时间:2022-01-11 浏览:68
 图片

金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  获奖者


金毅,教龄31年,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经教育部推荐受邀担任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主持专家,受邀担任教育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培训专家。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届高级研修班学员。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现场课教学展示评比曾获全国、北京市、海淀区一等奖,多次为北京市及其他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做教学观摩课。被评为北京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北京市“京城魅力教师”,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四有教师”标兵,海淀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海淀区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


 获奖感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感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为我们搭设了展示传统文化课程的舞台,我们将继续做好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让我们从身边的不知细微处入手,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继承、坚守并发扬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中华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我与老师们一起构建具有万泉特色的“绿色生态课程”,特别国家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后,我们先后开展了“灯韵”“风筝”“二十四个节气”等项目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打破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打破了教师个体户似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学科参与、跨学科整合,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踏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年我校以传统灯笼为素材的“灯韵”课程,承办了为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的现场会,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

 

“灯韵”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源于学校传统的活动,万泉小学从2012年一个不太成功的德育活动开始,不断反思改进,年年加入新的元素,到2017年我和干部老师们一起完善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2018年在全学科中,我们整体构架设计了47项学习和活动内容,使得参与人员更多,参与程度更深,实现了“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的学习和任务布置,真正体现出“学科实践”的特征。并于2021年正式出版了《灯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事实与探索》一书。


图片


一、传承“灯笼”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立德树人”在党的十八大中被定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未来教育指出了方向。“灯韵”课程建设是很好的立德树人途径。首先,灯笼蕴含着中国人千年的文化,表达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其次,人们常常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祝福语通过窗花、灯谜、对联等形式在灯笼上展示出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教育场,对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灯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手工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使命。在我们万泉小学的“灯韵”课堂上,语文课创编灯谜,锤炼语言文字表达;数学课研究挂灯笼的学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思品课趣说灯笼,游戏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十年”灯笼情共同见证了万泉小学“灯韵”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所有学科的实践课都围绕“灯韵”主题展开,孩子们做灯笼、玩灯笼、挂灯笼、说灯笼……生动、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数学课上,学生当设计师,用大小不一的灯笼装扮教室。“怎样挂效果最好?”“先要设计一个方案”“要挂得美观,有创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会好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每个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自己的设计,再从美观、创意等角度开展小组内评价,交流、讨论出组内最佳设计方案。对称、搭配、合理分配数量等数学知识,被合理运用在每一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中。

 

图片


在于海萍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幸运转盘选出上台展示的小组,分享自己关于灯笼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现场实验、创意灯笼DIY、PPT展示……课堂俨然成为孩子们游戏的乐园。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亲近灯笼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体会到灯笼的神奇有趣,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借助灯笼这一载体,孩子们感受了灯谜这一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灯谜”进行主题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讲灯谜故事、听灯谜、猜灯谜、自主创编灯谜……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语文与社会生活、个人经验、课外阅读有机整合。

 

学生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都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学段分别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图片


二、以“灯笼”为载体,构建积极的家校联动


“灯韵”课程以灯笼为载体,通过对灯笼的使用、灯笼的历史以及灯笼的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实现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等多方面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为培养高素养学生奠定基础。课程实施经过了摸索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展示阶段、评价阶段六个阶段。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有效的构建了积极的家校联动。

 

家长进课堂是万泉小学多年的传统,低年级家长的参与更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学习环境构建要素。我们充分发掘家长资源,整体设计家长讲堂,安排了系列活动:了解灯笼的历史、讲解猜灯谜的方法、欣赏传统各种灯笼、讲解各式灯笼上的图案和文字。学生们通过家长的讲解,了解到灯笼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图片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 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爱心家长在课堂上还给孩子讲了中国民间关于灯笼的趣闻,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家家户户喜爱挂灯笼的传统。家长们给孩子们介绍了许多猜灯谜的方法,孩子们了解到猜灯谜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就有二十多种,虽然他们还小,学生们非常想知道怎样才能正确猜出一个灯谜来,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感悟到谜语是智力游戏,猜谜不但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和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上孩子们欣赏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了解了灯笼种类有:宫灯、纱灯、吊灯等。造型多样,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在课上家长给孩子们播放了这些灯笼的图片,孩子们边听边看,兴致勃勃,燃起了学生要亲自动手做一个灯笼的想法。我们通过家长课堂,借助灯笼这一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触摸文化,获得成长。


图片


三、让“灯笼”润泽心灵,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灯韵课程通过引领学生了解灯笼的来历和变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灯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灯韵课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收集灯笼的相关知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植入华夏文化因子。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不仅有品味灯笼上的论语佳句、唐诗宋词的感悟,还有从灯笼的变迁中感受人们追求的变化,学生在思维创意的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美,继而上升为兴趣主动追寻,学生明白了灯笼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吉祥平安、幸福团圆的追求:

 

良善之心:从灯笼的来历的诸多故事中,学生读懂了“知恩图报”“除暴安良”这些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渴望“国泰民安”追求。从灯笼的寓意、材质、书画、灯谜中感受到人民渴望团圆、崇尚正义的温婉贤良性格。

 

图片


自豪之心:学习实践中,学生从了解中华第一灯的智慧到当今花样繁多、创意无限的灯笼品种,灯笼从中国传到世界,受到人们的喜爱。学生的心灵被一次次激荡,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由此诞生自豪之心和爱国之情。

 

求和之心:学生在品味灯笼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心地友善的民族。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祈求团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在教师层层深入的引领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盼望吉祥的心愿。

 

灯韵课程,以小小的灯笼为学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自觉内化为心灵感受、文化熏陶。


图片


图片

专栏

敬德说师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杨惠芬
          冬    冬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