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凡:国际文凭IB课程中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06 浏览:213

问题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家园的精神归属感、民族创造力的自豪感教学,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得于滋养,避免在现代科技社会中的文化缺失,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并将这一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让世界居民体验中国的文化,更深的认识中国,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从这一角度讲,在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际化学校数量激增,中国成为赴外留学最大生源国家。仅2015—2016一年之中,留美人数突破100万,其中32%来自中国,同比增长8.1%。依据《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国大陆地区获得认证的国际化学校数量达到907所,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有259所,民办学校53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3所,在校学生的规模61万余人。随着国内开办中外合作项目学校和国际课程学校的陆续增多,课程设置也更加多样化。在中外合作项目学校设置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 B 课程中,对学生有计划的加强在国际课程中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中国申请留学者学业整体水平及外语水平提升后出现发展瓶颈。


中国学生在迈向世界顶级学府的路途上,耀眼的标化成绩已不再是障碍,外语语言的整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而很多大学除了学术水平,更多的考量申请者全方位的个性独特点、能力和潜质,在成绩过线的前提下,申请文书中体现了申请者怎样思考问题以及面试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占据着决定性地位,大学校园及国外的思辨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已通过了标化考试后的学生明显的感觉到了教育的能量,也意识到了个体的独特文化特质在大学预备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大学申请过程中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的素养积累的欠缺。

 

图片
图片


2.对中国申请留学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极为必要。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与中国抢占思想阵地、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态势日趋激烈,其文化霸权在媒体和教育领域渗透和蛊惑的范围越来越广,(①于安龙:《“底线思维”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6 期。)同时,随着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和信念愈来愈多元化,学生所面对的世界亦较以往复杂。走出国门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应该在高中时代就有坚实的基础,而不是缺失乃至走出国门后断层。价值观是学生应发展的素质,是个人行为和判断的准则,人如何衡量事物的价值,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让他们理解并判断对错,以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和评估事件或议题,并有勇气持守这一价值观行事,为社会、国家及世界谋求福祉。(②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香港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分册1:学校课程持续更新》1.7.5 ,第23页。)态度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立场,对其行为有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以欣赏及包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要义。


结合中华文化的学习,将价值观教育的要素纳入学习领域及科目,以及在课堂内外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从多角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指导他们学习在不同情况下持守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践。让学生透过认识、反思,进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了解他们未来于社会、国家和世界所担当的角色。笔者在国际课程项目中有14年教学经历,许多学生已毕业并走向世界各地的工作岗位,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这些在国外学习的学生在接纳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对自己民族文化会持有更多的肯定认同。


另外,留学生的家长也格外看重孩子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延续而不是中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一方面期望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适应未来在国外大学就读,一方面更看重对子女中华文化的培养,特别是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使得这些家长期望子女不要丢掉中华优秀文化,将来学成后可以回国发展,因此,他们对子女中华文化的学习督促也非常尽心。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访谈调研,获取到就国际课程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信息。

 

图片
图片


3.国际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伙伴的IBO国际文凭组织,其课程体系,实施一贯制培养,IB国际文凭组织中心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开设MYP\PYP\DP阶段课程,课程设计严格,将国际情怀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希望通过全球参与、跨文化理解和多语种学习等,实现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培养。而各IB课程学校授课中心在课程的管理策略上就含有参与IB学校的使命宣言。IB课程授课学校提出的“中国根” “中国心”,确保了将IB课程中的国际情怀融入到各IB学校的精神生活中,这也体现了IB组织对于学习者的培养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不间断,其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被要求必修第一学科组的语言与文学研究,第一位是母语,并设置High Level和Standard Level课程,其中的中文A:指定作家名单Chinese A:Prescribed list of authors中官方所列书目从先秦到清代的书目尽有。特别是先秦诸子汉魏晋的作品篇目,语段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这些作品让那些已有古文基础积累,又在思辨力方面能力超强的学生仰望。在挑战世界名校的路上,他们希望自己借助对此的学习,在大学应对和论辩中突出出来。官方指定的5年更换部分书目,也会让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更深更广。


另外,IB的学生还要完成CAS,Tok和Extended Essay三大核心课程,要兼顾活动和大量的论文。该课程系统在母语板块中的设置理念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及逻辑能力各方面的训练要求较高。基于以上观点,在IB课程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更是课内必修的一部分,而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亦能多方面实现IB项目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


图片
图片



目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误区


人们一贯的认为,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国学生即将走出国门,尤其不需要中华文化课程的学习,只要完成会考课程目标,拿到国内课程的学分毕业即可,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外语和国外课程,参加国际课程标准化考试并拿到好成绩,才能在国外大学申请中胜出。所以,许多国际课程学校和项目在对待中华文化的学习也仅限于完成会考课程目标,把对文化传承理解中的人文性考察,演化成对知识点背诵记忆的考察,教学中心偏向知识本位传授,成为了纯粹为取得高中文凭的应考,平时训练应达到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终结性评价应考中也不能体现,既难锻炼学生的能力,也无助于学习能力迁移,更难以谈及学生通过学习创建新的对文化传承的认识。这种认识理解的误区应该被打破。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选择国际课程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接受比重也不断加大。在双线作战中,这些学生并没有顾此失彼,恰恰因为即将走出国门,而更加珍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之融入自己的骨髓,他们期待有一天学成后回国。特别是那些挑战世界名校、绝对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期望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希望自己在学术上为大学增加新的元素和动力,在大学校园,在社交场所,能够展示自己的本国文化,使自己更加独特并有健全的人格。大学校园也更加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自己的积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合理解和认识程度,也影响着其他国家青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现实中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与学的衔接不够紧密。而IB 课程教学要求各个学科的联系要更加紧密,如此,同样一个论题或者活动,如果设计的合适,学生不仅仅可以在课程中学得透彻扎实,同时在EE、TOK、CAS、PS中都能体现出该内容的教学教育成果。


图片
图片


解决对策


中外合作项目班必须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作为语言课程发展的第一要义。应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公民,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华文化,提升青少年对国家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同,逐步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

 

第一,给予教师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


只有教师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加强对项目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具有中国心,具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现实中,国际学校数量激增,师资短缺问题突出,海归教师缺少积累,本土教师熟悉国际课程并能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数量较少,层次不够丰富,故对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需求巨大。

 

第二、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要在CAS教学中以活动的方式加以实施,立体的展示。


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活动形式加以展示,使其焕发光彩。因此,实践活动如何设置显得更有必要。IB 课程通过大量的课外和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CAS活动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有一定的要求,DP阶段两年内学生要完成150个小时的创造、活动与服务(Creativity,Activity and Service)。这一要求也符合我们国家最新的课程理念。学生参与了活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自然是希望活动的结果能对升学材料有附加值、对参加录取面试有帮助。同时,高中生对课外活动的选择,是申请海外大学的要件之一,学生必须要完成众多的课外活动 ,才能把自己的申请系统填写完。CAS申请系统要求填写8个或者以上的活动。一些国外相对成熟的项目活动资源在国内是稀缺的,而学科竞赛、商赛、科创、志愿者这些活动,则导致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难以突出出来。然而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中华文化经典阅读”活动,则会让学生的申请材料更加独特而突出。笔者在敬德书院学习后,将所学运用课堂,引导学生围绕《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有很多学生还通过社团将活动推介给后面的历届学友,甚至将活动延续到留学阶段,成为长期的学习项目,以弘扬中华文化。可见,有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亲身体验,自修,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并在此过程中使得教师学生都获得提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多种文化交融过程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拓宽语文学习有效性,不局限于课堂内,而应充分运用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已经成为共识。而IBDP课程中的CAS活动,学生透过体验式的学习,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具体做法和形式可以非常丰富,诸如组织学生从对文本资料的学习中设计片段,进行片段编剧演出,让学生和教师面对古文使之动起来,并将在校的精彩表演片段带出国门,丰富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实现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和社会。除此之外,形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在书法学习中实现对中华经典内容的理解;在组织和实施辩论会中,实施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和艺术表演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受和体验……


设计和开展上述丰富活动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及时、准确的效果评估与活动本身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图片
图片


第三、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联系今天的时代特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与个人成长、今日中国的关系,提升学生探究和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培养明辨性思考能力。

 

第四、通过对比引领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是实际教学中更行之有效的方式。


对比的目的,在于对被比两者的足量的差异,辨别后突出被表现的事物的突出特质。把中外文化做一比较,在传授-比较-继承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文化理念,他们更多的是在思考文化中的最优部分,更多地融入个人的理性思辨,学习效果更好。留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使得他们对西方的文化了解不断加深,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比较,会促进他们产生更为浓厚的文化学习兴趣。


课案例一:学生在学习中国酒文化过程中,通过仁狄和杜康造酒的差别,茅台情意的表达,体会到的是中国酒文化对人的尊重,而西方更多地是交际,更看重品味与收藏,更多展示的是对酒的尊重。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多地思考,在比较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优异之处,对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定位有了更深厚而充满温情的理解。


课案例二:在开展中医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对中西医的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中医全面看待事物、追求崇高医德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

 

图片
图片


第五、构建合适的评核模式框架,以评估促进教学的优化。


IB课程的评估方式多样化,以实现对不同资料学习的有效评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难以实施操作的点,评估是其中之一。评估是对教学的有效促进,应当在国际课程中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课型Paper2与EE、IOC的具体设计,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第六、绑定分组学习社群,列出书单让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以书结友。


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并因应学生的能力,指导他们参与或组织不同的学习社群,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效益。


学习社群的建立,帮助学习者汲取同学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在互相补足、互相砥砺下,共同达成阅读目标,分享学习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寻找支持个人观点的论据,提升自我监控的能力,并养成接纳别人不同意见的胸襟 。这也同步实现了我们的课程以及IB课程培养的目标之一。

 

在国际课程中心实施经典研读尤为重要。敬德书院组织的经典研读课程为国际课程中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最强力的引领、支持和帮助。敬德书院以自身强大专家学者团队、周密组织与辛苦付出,实现了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期待将来国际文凭课程能够进一步吸收学界经典研读的成果,准确理解经典蕴含的教育价值,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最后,请允许我对海淀区敬德书院精心而严谨的工作,表达我最深的敬意与感谢!感谢各位前辈、先生、学者场场精彩的讲座,让每一位教师永续动力提升自己。相信敬德书院的研修课程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栏

敬德学苑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冬   冬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