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丨唐代的茶宴: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时间:2022-06-10 浏览:706

 作者:杨多杰


东亭茶宴


[唐]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01


雅集,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种聚会方式。例如,汉代的梁园雅集、西晋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的兰亭雅集、宋代的西园雅集等。雅集不同于一般的遥宴会饮,总要有一个因由,大体而言,逃不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个字。


旧时的雅集,今日生活中仍留有些影子。丹青切磋,可称为笔聚;棋友手谈,可称为棋局;饮茶啜茗,可称为茶会。说起“茶会”二字,其实是比较晚近的说法。唐代很少称“茶会”,而大多是叫“茶宴”。这是一个规范的叫法,专指以茶为主题而举办的雅集活动。

 

唐代茶诗中,有数首以“茶宴”为题,其中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颇有一些难得之处。总结起来,一是作者难得,二是内容难得,三是立意难得,所以这首茶诗,也成为了解唐代茶事雅集的重要材料。

 

图片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02


鲍君徽,字文姬,为鲍征君之女。唐代女诗人,并没有开宗立派的名流,也没有独领风骚的大家,甚至这些女诗人的诗作,也罕见流传千古的绝唱、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作为唐代诗歌百花圃中的一簇奇葩,却以其独特的芳馨令人神往心驰。

 

图片

鲍君徽画像 


唐代茶诗虽多,但由女性书写者极少,这便是本诗第一难得之处了。

 

鲍君徽因才华入宫,可谓一步登天,但她却不是爱慕虚荣的女性,对于宫廷生活也不留恋。她在入宫仅一百多日后,便以奉养老母为名上疏要求归家。从《全唐文》收录其《乞归疏》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这位女诗人的家庭情况与个人操守。

 

鲍君徽先说“幼鲜昆季,长失椿庭,室无鸡黍之餐,堂有垂白之母”。昆季,就是兄弟。椿庭,代指父亲。由此可知鲍君徽家境贫苦,她本人缺少兄弟相护,父亲死后家中只剩下老母亲一人。虽然“幸遇圣明,诏臣吟咏,一人御庭,百有余日,弄文舞字,上既以洽明圣之欢心,搦管挥毫,下既以倡诸臣之赓和”,但这眼前的繁华荣耀并没有使她沉迷。鲍君徽接着说:“惟是茕然老母,置若不闻,岂为子女者恝然若是耶!臣一思维,寸肠百结……得赐归家,以供甘旨。”她不像尚宫五宋那样决心“以学名家”,而是一心要归家养母。

 

最后鲍君徽补充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即“则老母一日之余生,即陛下一日之恩赐也”。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德宗只好放鲍君徽归家养母。

 

图片


03


鲍君徽的《乞归疏》,也可作为解读《东亭茶宴》一诗的重要参考资料。首先,既然鲍家贫穷到“室无鸡黍之餐”的程度,那么自然不可能再有余力去参加或举办茶宴。换言之,鲍君徽茶诗中的内容,记录的一定是宫廷茶宴的场景。这便是本首茶诗内容上的难得之处。

 

唐代诗歌中的茶宴,大部分都是文人的雅集活动。例如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钱起,曾写有一首七言绝句《与赵莒茶宴》,堪称是茶诗中的经典之作,抄录原文如下: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图片

[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故宫博物院藏

 

除去诗,还有文。唐代诗人吕温,比钱起生活的年代稍晚,他是唐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提到: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禊饮,是农历三月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本是饮酒,但这次大家提议“茶酌而代”。由此可见,茶宴,也可以是对于酒宴的改良。茶与酒不同,虽“不令人醉”,但却能“微觉清思”。那种饮茶后带来的精神愉悦感,诗人感觉是“五云仙浆”也比不了。


钱起等人的诗文,让我们对于唐代文人茶宴有了较多的了解。唐代宫廷茶宴,到底如何举办,又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都要从这首《东亭茶宴》中找寻了。


04


第一部分,“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讲的是时间和地点。

 

闲朝,可理解为一个悠闲的早晨。向晓,则是朝着晨曦的方向。由此可见,唐代的这一次宫廷茶宴,举办于一个平静而闲暇的清晨。女诗人走出帘栊幔帐,来到东亭中。

 

上古本无亭,到了秦汉间才以十里为一亭,又置亭以为邮驿之所,像现在庭院里筑一个亭子,是六朝时才开始的事情。如东晋建康城里的新亭、王羲之雅集的兰亭等,都不可视作旧时的邮亭了。

 

图片

兰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园林中凡是安放亭子的地方,一定是风景最好的位置。例如茶宴举办的地点东亭,就是视野开阔可以远眺赏景的所在。其实亭子这种建筑的责任,就是默默地告诉游览者:停下来吧,不要走了,这里的风景很好,请欣赏一下。步伐太快了,看不见园中的风景,节奏太快了,也看不见生活的风景,这就是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第二部分,“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讲的是视觉与听觉。 

 

东亭的视野很好,可以极目远眺城池山色。因此,这一场茶宴的享受便是开始于视觉而非味觉。现如今我们喝到的好茶,远比古人要多得多,但是视觉上的享受,却逊色了太多。我住在北京的南郊,是一栋高层的塔楼,在选择户型时,我特意挑了一套高楼层视野开阔的房子。客厅的窗户朝向西北,正好可以望见北京的西山。虽然不能如东亭那样四望皆通,但总算保留了一处可以让自己远眺的窗口,不知不觉中欣赏了四季山色的微妙变化。我喝茶时也有了“远眺城池山色里”的奢侈享受,这恐怕是郊区人的特别福利吧?

 

茶宴上,不仅有视觉的美景,同时也有听觉的享受。亭子很小,自然不可能装下那么多人。于是,主办者便把乐手们安排在远处弹奏。悠扬的乐曲,隔着水面传入东亭,又为茶宴增色三分。先是远处的景色,再是亭边的乐声,作者像是一位纪录片的导演,用由远及近的长镜头为我们展现着这次茶会的场景。

 

第三部分,“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讲的是奇花异草。

 

幽篁,即是幽深的竹林。唐代王维《竹里馆》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芳槿,即是香花。元代关汉卿有“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的名言。这两者的描述,暗示了东亭周边环境的优雅。唐代茶宴上最好的装饰,不是金银摆件,不是绫罗绸缎,不是珍玩古董,而是自然的花花草草。

 

 

图片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与大自然有很多的对话。我想所谓的生活美学的重点,真的不一定要去收藏昂贵的艺术品或去观看高深的艺术表演。艺术品,不一定等于美。艺术表演,也不一定等于美。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美。有机会多去楼下的公园转转,也是一种对于自然的亲近。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让我们心情放松,找回自己。


第四部分,“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讲的是意犹未尽。

 

兴,这里读音同幸,解释为兴致或兴趣。虽然茶宴时间不短,但是女诗人鲍君徽却毫无厌倦之意,反而引起了无限的兴致。团扇在手,送来徐徐清风,整场茶宴的镜头定格于此,给予读者无限遐想。

 

为什么一场茶宴,会让人有“坐久此中无限兴”的美好感受呢?因为这场茶宴照顾了人的五感:远眺城池,是视觉的享受;俯聆弦管,是听觉的享受;奇花异草,是嗅觉的享受;香甜茶汤,是味觉的享受;团扇清风,是触觉的享受。鲍君徽笔下的东亭茶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性雅集。

 

别看是一场宫廷茶宴,却看不到丝毫奢靡之风。茶诗全文没有透露茶器的奢华,也没有彰显茶叶的珍贵,而是重点描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山色也好,幽篁也罢,都不需要花费钱财,只要有一份发现美好事物的心态,就可以享受其中之趣。全场茶宴,践行了陆羽“精行俭德”的茶学审美观念。这便是这一首茶诗立意上的难得之处了。



图片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内容有删减,原文选自《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标题为编者所拟) 


图片

专    栏

夜    话

供稿 | 冬   冬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