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丨先秦儒家的教育隐喻——旅行隐喻

时间:2021-12-13 浏览:82

作者:黄睿,哲学博士,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_

编者按:


先秦儒家擅长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其教育哲学观点,先秦儒家的传世文献中主要使用植物、流水、旅行、雕琢四种隐喻来理解教育的本质。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睿在《先秦儒家的教育隐喻及其当代意义》中指出了这些隐喻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先秦儒家教育隐喻的当代意义加以分析比较。本文通过古典智慧反思现代的教育实践,非常具有启发性,特此分享给各位同仁。本文将分为四期推出。阅读上期文章,请点击《他山之石丨先秦儒家的教育隐喻——流水隐喻


_


图片


1

旅行隐喻


在教育实践中,尽管人生来有学习的可能,也有学习的动力,但完全奉行‍“教育即生长”的进步主义学校还是会引起不少疑虑与批评。人们担心,完全靠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是否能达成社会想要培养的教育目的。从隐喻上来说,“目的”是某个特定的空间位置,只有将箭射到这个地方(目“的”)或者人走到这个地方(目的“地”)才算成功。教育者也要引领学习者走到特定的地方,例如道德与知识的完善之境。如果学习者遇到一个心术不正或水平不佳的人引导,就会被引导到错误的地方,成长为一个坏人或小人。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荀子・修身》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学习看成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而教育者则走在略为前面一点的地方为他引领方向。一开始学习者距离他必须达到的目标很远,不过只要方向正确,即使天资愚钝的人最终也能有所成就:


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和前两个隐喻相比,旅行隐喻给了我们更多空间来讨论教育的方法。例如在向特定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先经过某些地方,才会经过另一些地方。因此教育具有一定的阶序性,在每一阶段要学习适合那一阶段的内容、以适合那一阶段的方法来学习: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礼记・学记》


在这场学习的旅途中,有些地方是“必经之路”,就像离开一座房子就一定会经过门一样,所以孔子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


而在这场旅途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引领的关系,强行拉着学生走是不可能的;学生走不动的时候就要加以劝勉鼓励,而不是打击其信心;要让学生对目的地的美景有所憧憬,自己去追求,而不是代替学生前往目的地。孙悟空自己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就能取到经,但他不能代替唐僧取经,而必须护送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正是这个道理: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图片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难免觉得目的地太远、遥不可及,希望老师能允许自己偷懒。老师不可能强迫每个学生都走到那里,他只能站在道路中央,让有心学习的学生跟从自己,实在跟不上的也没有办法了: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与植物隐喻、流水隐喻相比,在旅行隐喻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了一定限缩。尽管路要由学习者自己来走,但目的地则是按照社会的(或教师的)价值观预先选定的,学习者不仅不能自己选定目的地,甚至也不能自己选定路线。



 图片


2

从旅行隐喻反思学习的田径化


现代教育话语中虽然也把学习看作一个旅行过程,但更多地运用的是体育比赛中绕着田径场跑道奔跑的隐喻。例如西方语言中“课程”(curriculum)的原意即“跑道”,而我国教育界常将课前的练习叫“热身”练习,将考试前的训练叫“冲刺”训练,将有希望考得好的学生称为“种子选手”等等。田径赛跑固然也是移动,但同旅行的心态极为不同。


首先,旅行虽然是为了到达目的地,但是沿途的风景也令人得到宽慰,忘却行路的劳顿;而跑道上的一圈圈循环跑则是十分枯燥的。


 图片


其次,旅行可以是一项集体活动,结伴拼团的旅行,乐趣远大于个人旅行,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坚持。前述《学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际上描述的不就是旅行团“导游”的工作吗?教师像导游一样,通过引导方向、热情鼓励、提示沿途的景色来带动旅行者前进。相反,田径通常是个人之间的较量,教育中的田径隐喻不断放大个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焦虑来驱动学习者。


最后,旅行是有明确的目的地的,我们到了这个目的地,就可以站到新的高度来理解自己的生命,找到新的目的地,开始新的旅行,所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而田径没有目的地,只有“终点”。终点意味着拼搏的结束,意味着之前的竞争完全尘埃落定、而到达终点之后人可以懈怠放松。现在不少学生寒窗苦读十多年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却彻底失去学习动力,甚至因沉迷游戏被退学,这不正像是竭尽全力冲到终点后累得躺平的奔跑者吗?唯有从田径隐喻复归旅行隐喻,才能培养出学习型国家所需的终身学习者。


 图片



(注:黄睿老师《先秦儒家的教育隐喻及其当代意义》一文被收入“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文集”)


图片

专栏

他山之石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冬   冬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