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师说文化:茶需慢品,才得真味;书需慢读,方觉真趣

时间:2020-06-08 浏览:825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作者:谦山(敬德书院)


茶需慢品,才得真味;书需慢读,方觉真趣。


读书时不可有功利心,不可无敬畏心,有功利心则浮,无敬畏心则塞。


——谦山随笔



读书对于丰富精神、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其用甚大。然而读书也会有误区,叔本华说:“劣书读得再少也嫌太多,好书读得再多也嫌太少。”这一点读书人要特别注意。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读书要花时间,而生命由时间组成。因此,珍惜生命中宝贵的读书时间,读最能配得上你生命的书。



 



读书之终极目的即是修身养性,希贤希圣,成就圣贤人格。



读书之终极目的即是修身养性,希贤希圣,成就圣贤人格。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谈及治学时有言“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亦言“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修为。古今学者“立学”“立言”者,无不坚守以读书为本。治学读书求其放心而已矣。


阅好书、读经典契入是关键。契入之后再读,那是另一种境界,出乎于口,入乎于耳,存乎于心,便现智慧,一句便受用无穷。你契入经典,经典亦契入你的生命。因为与经典相应,你的神情、气质、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你会用全新的眼光来解读这个世界——世界没有变,你变了。契入得法,方可入其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治学修身以读书为本,立志为要,择善固执。



治学修身以读书为本,立志为要,择善固执。学者当树立坚定向上的志向,继而居敬持志。博学而志不笃,必大而无成。钱穆先生认为读《论语》必须要把握的中心问题就是:“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钱逊先生曾言“我们读书不是学一种理论、学一点知识,更不是学了以后去教给别人。而是通过读书学做人的道理,扣紧“吃紧为人”是读书最根本的精神。经典读了多少,背了多少,几万字,十几万字……这些都不是读经典的标准。我们自己读也好,我们教孩子们读也好,一个标准就是:读了以后有没有改变,在做人上有没有改变,如果没有改变那就是没有读,白读了。”



 



治学修身需博精结合,厚积薄发。



治学修身需博精结合,厚积薄发。韩愈对读书问题有精辟的阐述,其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强调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状态夜以继日、勤劳不懈地读书学习。另外,东坡先生在其《孟子论》中有言“博学而不乱,深思而不惑。”强调学习方法不谨慎,学习不会达到效果,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学习要做到深思不惑,谨严缜密。这对于今天的学者无疑有着极强的警醒性。



 



治学修身当虚心涵养,不注成见。



治学修身当虚心涵养,不注成见。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近代大儒马一浮先生一生以读书为业,即便在浙江大学、复性书院任教时,仍是以读书为主,其“教”亦是为进一步的读书做准备而已。诚如先生所言,之所以创办复性书院,其宗旨仍“在于培养读书的种子而已”。马先生强调学者读书首先要持“无成见”“不怀疑”的态度。马一浮读书宗法孔子,认为孔子读书法乃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的“好古”读书法,那种动辄怀疑经典的做法为马一浮所不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朱子新学案·朱子之四书学》也提出:“某所以读书自觉得力者,只是不先立论。”其《再谈论语新解》中也强调“朱子教人读《论语》应专管《论语》,且莫问《孟子》、《中庸》,千万不要牵合他说强通为一。此是朱子教人读书极关重要之一项,学者最当注意。”



 



治学修身宜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着紧用力。



治学修身宜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着紧用力。理学大家朱熹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总结归纳出“二十四字”读书法,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24个字组成。“朱子读书法以朴实的语言概括了读书活动中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集成了中国传统的读书思想和方法,其见解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未明于前,勿求于后。”同时,朱熹将读书学习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进则退。并进一步强调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总的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治学修身需求心知意,切己体察。



治学修身需求心知意,切己体察。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必须于字里行间,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特别要注意读注。中国文化学术的传承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对经典的注释。通过注释同时也对经典义理做出自己的阐述,实现文化学术创新性的发展。要深入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也必须注意读注。最初虽缓慢枯燥,但逐渐会渐入佳境,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其中滋味自知。如读《论语》,钱穆先生有言:“《论语》注有三部可读: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


另外,学者还要注意在文字以外体会经典的精神实质,学行结合,于修养行止上做功夫,融会贯通。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谦山随笔

抄录经典,自然生发敬畏,易与经典、与圣贤默契之,便入圣贤之境。


圣贤不远人,人远圣贤矣,学者当警乎。


抄录经典每日不必多,须累日坚持。如此敬畏之心悠然而发。便渐入佳境,欲罢不能,学者当力行之。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