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家杜泽逊的十句箴言,送给天下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人

时间:2020-06-08 浏览:644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高中生


   作者:杜泽逊


杜泽逊教授是著作等身的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领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在和学生、教师的讲话中,无论学术见解、治学经历,还是实际工作、为人处世的经验,杜老师均毫不藏私,字里行间蕴含着他数十年从事学术、教学工作而凝练出的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对所有有志于向学的青年,聆听杜老师的讲话非仅能够增广见闻,更可由此找到一条向前的道路。


1




假如我这个项目需要30年, 我就用30年,29年都不行。



我们还是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假如我这个项目需要30年,我就用30年,29年都不行。不到那个时候你就出炉了,你烧出来的砖头,是夹生的,根本不能耐久,盖房子的话早晚要坍塌。


如果我们一直按照那些不断更动的游戏规则去玩的话,那到我们退休的时候,大约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如果你想有更高的收获,你要明白游戏规则,而又要照顾你自己的学术信仰,只有这样做,你才能持久。如果你只照顾自己的学术信仰,那是最好的,但是你可能会吃亏。如果你甘愿吃亏的话,那我们向你敬礼,你一定会成功的。我们既要考虑游戏规则,又要按照我们的学术信仰去做。我觉得这样可能是比较恰当的一个中庸之道。


杜泽逊教授谈《清人著述总目》


2



先做人,再做学问。



同学们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考博、考公务员、考辅导员、进事业单位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研究生期间就需要谋求各种先进称号,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争取名利而丧失起码的人格。我们曾收到过举报信,举报某某人有问题。这个举报经查证是真实的。但为什么举报者偏偏在推荐研究生或者评奖学金时举报?因为人家下去了,他才可以上去。我们提倡真实,但是这一类的真实是被人瞧不起的!我希望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所有学生都能牢记我们院训中的“尚风骨”,拥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精神,骨头要硬!


3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不是以发展求生存的道路,还有什么别的道路呢?那条道路就是斗争哲学。就是说消灭了对手,你就生存了,所以叫斗争哲学。发展哲学,则好比两个人赛跑,你使劲跑,跑得快了,也就赢了,不一定要消灭对方。所以说,邓小平的发展哲学,是一种革新,可以说是一种和平发展哲学。


……


各位同学,你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出现了竞争。你是如何对待竞争的呢?有没有想过对你的对手使绊子、挖墙脚?如果有的话,那么在今后你离开山大,走上更高的平台继续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希望你重温邓小平的发展哲学,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从而实现生存,实现理想。一个个体如此,一个团队或单位也是如此。


4



杰出学者是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催生出来的。



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坚持学术自由。学者研究什么,如何研究,都应尊重学者自己的选择。所谓学术引领,是指杰出学者引领学术走向。别人跟进,那是自觉自愿,是基于认可甚至尊崇。一个学校,一个学科,能不能引领学术,取决于杰出学者,而杰出学者在他成为杰出学者之前,他的状态应当是自主研究、自由研究。杰出学者是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催生出来的。每个人的学术研究路子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杜泽逊教授谈为古籍续命


5



知识型人才不一定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是知识型人才。



国学人才有两种类型,一是知识型,二是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四书五经会背诵,知识广博,活字典,这种人才清朝我知道有一些,是了不起,但没有写出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创新型人才则不同,他们善于著述。所谓善于著述,就是著作多而且能受到学术界承认,能流传下去,构成中华文化河流中的一份子。这就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了。我们熟悉的章太炎、黄侃、顾颉刚、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山大的高亨、王仲荦这些先生,都是著述多而且质量高的先生。毫无疑问,知识型人才不一定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是知识型人才,否则轻率著述,哗众取宠,一时红火,经不过时代考验,用不了多少年就烟消云散了。


6



学术写作需要勤练。



每个学期争取写一篇像样的文章,一年也就是两篇,两篇中争取一篇写得较为成熟。研究生三年也就是六篇,六篇如果都认真写,可能都能发表。研究生不用说六篇,发三篇文章,再考博士就游刃有余了。


最重要的不是发表在什么地方,而是看你是否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如果是的话,哪怕不发表,你也有很大的收获,要看问题的本质。


7



奋斗,如果你现在脑子里一直有这根弦,请放心,不会累坏的,并且到毕业时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周六、周日的时间以及寒假、暑假的时间加起来,一年内大约一小半时间没了。如果这些时间你都任由它流淌过去的话,那么和那些抓紧时间学习的同学相比,你落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人家走了一百里,你可能只走了六十里,差距就这么大。主要的差距表现在时间上,但是并不是让你牺牲吃饭、睡觉等休息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是不可以侵犯的,人不能老看书,大脑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再继续工作。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就是说,用同样多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是拉大距离的主要原因。不是让你多学一小时,而是让你把同样的时间做出不同的安排。你把这个时间多用来学习,多用来读书,多用来与同学们讨论问题,交流看书的体会,可能你的长进就多一些。


杜泽逊教授谈师传


8



只有知道爱惜别人的荣誉,你才能有荣誉。



这里边还有一个学风问题,就是盗窃他人成果的问题。直接的整篇的盗窃,比如我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说这是我写的,这办不到。部分的盗窃是盗窃人家的观点,盗窃人家的资料。……当你引用一条材料,而这条材料被人家引用过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你要尊重人家发现资料的权利。拿来主义怎么行?他能看《毛泽东选集》,你也能看,但到底看还是没看,你自己心里明白。


……


你把人家的学术成果或多或少地变成了自己的成果,这就损害了他人的荣誉,这是不能允许的。如果你想成为大人才,这种事情一点也不要干。因为当你将来真的成气候的时候,回过头来有人去检验你,把你那些东西查出来放到网络上,你想抹也抹不掉。所以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要谨慎,爱护自己的荣誉,爱护他人的荣誉,尊重他人的荣誉。



9



人生有限,时间有限,要把宝贵的、有限的时间用来看最好的成果。



找这些杰出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看。看看他们是如何写出来优秀著作、优秀论文的。从证据,到逻辑推理,到语言表述,到篇章结构,都要仔细看。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去学习、去模仿。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一定要看最好的,不要什么都看,不要碰到什么就看什么。

10




交真正的好朋友。



一生当中特别重要的朋友,数量一定不多。朋友遍天下,这叫“滥”, 交朋友忌“滥”。……“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所谓“直”,就是说能够给你提不同意见,光说好话不叫“直”。“谅”,指的是能理解你的错误、幼稚和自私,这叫“谅”。“多闻”,这类朋友是“活字典”,什么都知道。或者他是博物学家,到了博物馆,什么东西他都知道;还有的是诗词大王,参加过十次大赛;当然还有的人“故事”特别多。这些都是巨大的财富,都有可能是将来成为某一种人才的重要基础。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原文选自《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标题为编辑所拟)


杜泽逊著《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中华书局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