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讲党课丨预见未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2-06-30 浏览:195
图片


6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吴颖惠为全院党员教师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吴颖惠书记首先重温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论述,带着大家回顾党史、感悟初心。她说, 毛主席在长期的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尤其是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略预见范例,形成了科学的战略预见思想。


吴颖惠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和壮丽史诗,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预见力,在澄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中,做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预见;在消除“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中,做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正确预断等等。这些科学的正确的战略预见,超越时空、气势磅礴,“使大家在困难中看到光明的前途”,坚定了信心、鼓舞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意志,对夺取伟大战争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准确的预见能够激励群众,增强斗争的信心和热情。这是战略预见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毛泽东战略预见的一个鲜明特色。



1.坚持客观全面


毛泽东认为,只有“采取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反对“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战略预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战略全局、最终目标为起点。必须先见林、后见树,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先见林,即使看不清每一棵树,对于战略预见而言,也不一定会产生严重影响。



2.抓住事物本质


毛泽东强调:“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战略预见作为一种超前认识,只有揭示事物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不为美苏严重对抗的表象所迷惑,指出美苏不会开战即为一例。



3.分析各种矛盾


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其中,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起主导作用,决定发展方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正确预见,就是建立在“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的基础之上。他还强调,“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4.把握时代特征


鲜明的时代特征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毛泽东把中国问题放在一定的国际背景和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科学预见的基本依据。“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正是毛泽东把抗日战争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才科学预见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战争结局。



5.着眼长远态势


长远性是战略预见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战略指导的要义是预防,如果领导者缺乏预见的长远性,指导实践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徘徊,行动就带有盲目性。因此,战略预见必须着眼未来、重视长远。



图片



吴颖惠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党史,系统学习毛泽东战略预见思想,深刻地启发我们要变革思维方式。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所指出的那样:“在朝向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前进的过程中,在其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接受的一个最困难的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够面对形成我们世界特点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


整体式综合思维
图片


我们要摒弃点状式分析思维,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我们应构建整体式综合思维,这种思维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思维方式,主张把某一部分始终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思考,强调整体内不同要素的综合融通,而非不同要素的累积叠加。


整体式综合思维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教育改革中已成传统的点状式思维与割裂式思维,它反对将学校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割裂开来,不再孤立地看待学校教育改革,不再只考虑课堂当中和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或只着眼于改变课程本身,而是力求将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每一种活动和每一次哪怕是细小的改革,都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整体是通过精神、制度、文化等多种方式,整体地影响部分的,两者之间处于积极的对话状态。因此,要善于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教育转型这一整体工作之中,要看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贡献,要在整体策划的基础上,具体策划、组织各领域的改革。


关联性思维
图片


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改变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的非此即彼的一元处理方式——我们应构建起关联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再把任何客观的事物仅仅当作没有自身结构的、孤立抽象的实体, 而是从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等关系状态来深入把握它的存在形态,从结构上动态地理解存在, 理解对象,从运动、相互作用、联系和关系,即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一步把握丰富、深刻、动态的现实。


就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而言,以关联性思维审视,这两个世界原本为同一世界,生活世界并非全部的生活,书本世界也非纯粹的书本。生活是教育的原型,由书本加以提升,书本则是对生活的解读,是向学习者敞开着的、重新建构了意义的文本。书本世界脱离生活世界,不是本意,也非必然,而是现代课程由于受理性主义支配,将公共性知识、客观知识抬高到不适当的高度使其神圣化的后果;传统教学中所主张的教学要联系实际,也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


过程性思维
图片


摒弃结果式思维,改变以结果为起点和终点的思考方式——我们应构建起过程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过程是它的参照系和思考支点,它将过程看作教育改革的本质特性,倾向于在思考改革的时候,不仅要思考改革什么,还要思考如何使改革发生。过程性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要求校长充分重视“过程”对于师生的发展价值,进而强化过程性设计和过程性评价,让人的发展始终置于过程的浸润之中。


整体式综合思维、关联性思维、过程性思维,以上三种较为理想的思维方式,彼此之间也有内在关联,是相互交织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关系。加之教育变革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独特性和艰巨性,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推进教育变革。


图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预测,再过十几年,我们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一般都是三部曲:第一步,成为大国;第二步,成为强国;第三步,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念。


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个大趋势。改变要从教育改起。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要从长远着眼,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的过程,让学生超越物质的生活而进入精神的生活,超越精神的生活而进入灵魂的生活,让学生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美丽而高洁的灵魂。


回首百年征程,谱写未来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奋进伟力,在学习党史中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预见未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遇见自己:把奋斗写在未来征程!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