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述胜:宋代书院何以成为饱含诗情乐感的教育胜地?

时间:2020-01-13 浏览:1080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专业研究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于述胜


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而他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宋代学者扭转了日趋功名利禄的风气,开始自觉地追求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他们坚信“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道与德则“非师友不可得”。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光辉。





读书讲论:澄明思想、彼此印证、相互砥砺的生活方式





作为聚学之所,读书、讲论自然是书院教学的中心活动。师徒平日以自修、相互讨论为主,同时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师生会讲。需要指出的是,以经典为话题的书院会讲,并不同于现代大学知识本位的学术讲座,它们总是关怀着“人生—文化”意义的生成,关联着讲习者的人生觉解和自我修行。对于很多书院人来说,讲学已成为澄明思想、彼此印证、相互砥砺的生活方式,深刻触动着人的灵魂。


日常讲论及会讲,大都以经典话题为重要内容。煌煌140卷、数百万言的《朱子语类》,不少内容就是这种师生讲论的具体见证。其会讲,有时还是以不同学派的宗师们相互交流、辩难的形式进行的,书院诸生也参与其中,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如此。



当时,陆九渊应朱熹之邀,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讲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切中时弊,朱子与诸生皆沉迷其中,深受震撼;虽值春寒未尽之时,朱子仍挥扇驱汗。正因如此,像朱子那样的大师,才会痴迷于讲学。他为官时经营书院,白天到官府办公,夜间还乘船过江赴书院讲学,竟至于“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岳麓、白鹿、丽泽等书院人才辈出,并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显然与大师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密不可分。这也是章太炎极力表彰古代大师讲学的重要理由。







游历山水、师友唱和、以诗为教的书院生活





当然,书院师生之交往与活动并非完全局限于读书、讲论。游历山水名胜,师友唱和、以诗为教,也是书院教育生活的另一道风景。


东南三贤文集中,诗词歌赋都占有很大篇幅,其中不少内容即是这一生活的生动见证,而朱子尤为突出。对于其奥妙与功用,朱子心知肚明,其诗曰:


析句分章功自少,吟风弄月兴何长!

从容咏叹无今古,此乐从兹乐未央。


徜徉于山水名胜之中,那自然的和谐与节律扣动着生命的琴弦,消弥了物我、古今的分别,让人们进入到与天地万物共鸣、共舞之境域,兴发着理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美善相融的人生境界。







山水与人文,辉映既仁且智、乐山乐水的儒者情怀





其实,书院本身就是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胜地。别的姑且不论,细品朱子的《武夷精舍杂咏并序》,其人文化成的意蕴即可一目了然。


1183年,朱子于闽北名胜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朱子因山水之势,起馆堂亭榭,更对其给予精心命名:


仁智堂(会讲之所)

隐求斋(栖息之所)

止宿寮(延宾之所)

石门坞(因坞累石为院门)

观善斋(学子群居之所)

寒栖馆(以居同道)

晚对亭、铁笛亭、钓矶(垂钓之所)

茶灶(煮水品茶之所)

渔艇



 然后,朱子又为上述场所各题五言诗一首,以明其心志。所题仁智堂诗曰:


我惭仁智堂,偶自爱山水。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其诗在山水与人文的相交相辉映中,表达了既仁且智、乐山乐水的儒者情怀。诚如朱子在序末所说:


若夫晦明昏旦之异候,风烟草木之殊态,以至于人物之相羊,猿鸟之吟啸,则有一日之间恍惚万变而不可穷者。


学子们置身其中,怎能不心旷神怡、欣然奋起?




(本文节选自于述胜《尊严师道、敦品砺行——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原载于《人民论坛》2016年9月1日第25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