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鹅湖书院的办学模式及影响(上)

时间:2019-10-15 浏览:726

作者简介:

王立斌,江西省丰城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鹅湖书院院长,铅山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北京七宝阁书院《书院纵横》主编。

 
 


 

鹅湖书院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融合儒、释、道三教态势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书院从寺院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典型的教育机构,其教育模式参照了佛家教育的许多理念,而不断创新演绎发展。由于科举制度和政治因素的不断掺入,鹅湖书院逐渐办成了独特教育风格的中国古代名书院。明景泰五年(1454)大理寺少卿李奎为重建“鹅湖书院”碑记撰文:“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帮、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天下。”自宋迄今,彰彰如一。


鹅湖书院正门


01

鹅湖书院的办学模式


鹅湖书院的建筑模式其实是寺院模式的照搬,如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儒家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这实际上是儒士借寺院地方进行讲学的观照,“要路知无援,深山必遇师。”鹅湖建筑在环境幽雅、佳净无扰、自然山水明秀、远离闹市鹅湖山下。当时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造访鹅湖书院,题诗一首:“书院佛堂边,颓垣岭谷连。四时僧洒扫,千古严高贤。立壁东莱毅,悬河子静偏。众流终一海,流泪考亭前。”他推崇理学,创建书院,恢复朱学,卓有建树,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虚浮的“台阁体”。他的主张,对当时华靡卑弱的文风,起了一定的转变作用。鹅湖寺院因始建于唐,香火极盛,藏经书丰富,很适合士子贤人潜心读书治学。历史上有许多名家贤士也都是在寺院读书成名,像杜甫、韩愈、张籍、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曾在寺院读过书,并留下许多诗文、名赋,但寺院毕竟是佛门净土,又缺乏教习儒学的老师,士子在寺院学习方式多半为自学为主,加之佛教和儒学也毕竟有许多差异,儒士们习业于寺院多受佛门排斥。因此,一种仿寺院模式的书院也就在不断的探索中产生了。这也就是鹅湖书院创建初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陆鹅湖之会以后,朱子门人徐子融(名昭然,铅山人)于鹅湖寺西侧“轩艾蓬蒿葺茅屋”聚徒讲学。棚内供奉朱、吕、二陆四贤牌位,取名“四贤祠”。1228年,朱学门人陈文蔚继徐子融后再在鹅湖寺旁建四贤祠,聚徒讲学,以诗文自任,在鹅湖讲学多年,当时铅山县令章谦亨立群贤堂,请陈文蔚作记,徐元杰为赞,查群贤堂立于绍定三年(1230年)以讲孔子之学,使问学不偏、德性不易,鹅湖自此以儒学著称,皆宗朱、吕二陆四先生;淳祐十年(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视察信州,访“鹅湖之会”旧址,为景仰朱、吕二陆四贤的理学之辩,敬请朝廷赐额“文宗书院”建鹅湖寺旁。如果说文宗书院赐额于淳祐十年(1250年),那么徐子融的嘉定(1208年)授徒讲学于鹅湖寺旁,倒比陈文蔚在鹅湖寺旁建四贤祠,要早于绍定三年(1230年)20年以上。陈文蔚讲学鹅湖的四贤祠又将早于淳佑十年(1250年)20年,因此说鹅湖以书院授学形式的成立要早于“文宗书院”创建42年。鹅湖书院自南宋迄今有800余年的历史,随着鹅湖书院的不断发展,鹅湖书院的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与统一,教育思想日臻成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与清代郑之侨、吴嵩梁两位名人有很大的关系。


鹅湖书院景色


02

郑之侨统一鹅湖书院的教学方法


郑之侨,号东里,广东潮阳人。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五年(1740)出任铅山县知县,莅职后,勤政事务,注重文教,力改弊政,体恤民患,鼓励农耕,推行德治。绩著名显,在当时有“西江第一贤令”之称。


乾隆六年(1741)春,郑之侨对书院教育尤为关心。曾应“诸生求索”为书院生徒撰写了《鹅湖学规说》制定了《辛酉戒诸生八则》共“八戒”为:


一戒因循   二戒嗜利   三戒妒忌   四戒钻营

五戒期妄   六戒赌博   七戒好讼   八戒肄谈


翌年,即乾隆七年(1742),又制定了《壬戌示诸生十要》:


一学以知本为要      二学以体认为要

三学以力行为要      四学以省察为要

五学以戒存为要      六学以益友为要

七学以程课为要      八学以读史为要

九学以仪度为要      十学以体裁为要


鹅湖书院自创建之时起至清末改学堂前止,皆以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指导性规章。


郑之侨对鹅湖书院的教学活动十分关心。书院的办学方针,生童的学规守则,山长教授的礼聘,生童的招收、教学、考试及奖赏,经费的收支等,他均亲自敲定,劳神筹划。


鹅湖书院为“江西及福建、浙江三省士子”肄业之所。肄业生员分正课生员、副课生员、正课童生、副课童生四种,乾隆七年以后各年的生员总数一般在百名上下。


为使生童能更好地弘扬道统、尊师敬业、刻意成才,郑之侨除自己经常赴书院为生童讲课授业,还亲自评阅诸生诗文,将其中的优秀习作编辑成《鹅湖书院课文》一书,付梓出版。他得知福建宁化雷鋐为当时的蔡文勤公的高弟,官拜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察御史,德性醇厚,格守程、朱之学,诱掖后进,娓娓不倦。雷鋐赴京取道铅山,郑之侨便带领同僚绅士前往子溪高亭子接候,攀留住宿,请诣为鹅湖讲学,并对雷鋐执弟子之礼,在书院生童中,一时传为美谈。


有一次,郑之侨到书院讲授经学时,发现原有的《六经石刻图》讹舛间出,就对其细心研究考证和注释,并冠各经源流于卷首,鉴于原来的“石碑体制难于展阅”,便“易以梨枣”,精工刻印,以便于士子学习。


郑之侨将鹅湖书院定为高等书院,生员学习主要为应试以求取功名,为封建皇朝培养输送人才。读孔孟之书,光尧舜之道,是鹅湖书院创办以来所推举崇尚的教材。儒家经典,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大师所推崇的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此外,著名理学大师的著作、讲议、语录、注疏等,也是书院的重要读物,实际上各个时期所使用的教材也略有变更。


郑之侨还统一了鹅湖书院的教学方法。如在遵循朱熹提出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的前提下提出“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分三种形式:


(一)施教分类。

(二)认真读书,自行理会。

(三)相互切磋诘难。


郑之侨于乾隆九年(1744)又为书院生童的课试作了新的调整:1.甄别。2.官课。3.师课。

 
 
 


鹅湖书院景色


03

吴嵩梁与鹅湖书院的教育思想


吴嵩梁是我国清代乾、嘉、道时期杰出的书院教育家,朱子学说继往开来的授业传播者,他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尤其是在鹅湖书院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部《鹅湖书田志》流芳千古,以传万代。数目众多的以书院为题材的诗作,其内容涉及到鹅湖书院的环境、历史渊源、重大事件及书院教育、宗旨等各个方面。既是鹅湖书院的史料珍品,又是鹅湖书院的文学宝藏。


吴嵩梁一生不仅以其诗才为人敬仰,而且他为书院教育、传播朱子学说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从25岁开始便从事书院教育,先后到饶州府东山书院、抚州府兴鲁书院、信州府鹅湖书院,后又任白鹿洞书院山长,他为清代的书院教育事业,尤其是鹅湖书院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鹅湖书院在清代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然而,吴嵩梁来书院任山长期间,正是书院办学十分旺盛时期。因此,吴嵩梁到职后,心情十分激动,特作《中丞芝圃先生荐鹅湖书院述怀寄即简王篑山太守时轩明府兼示肄业诸生》诗四首。感叹自己有七旬老母在堂,此次“出山本非计”,但“鹅湖间气钟,山水极幽胜”,“缅维宋四贤,德业其醇正”,“小臣林下来,仰观实荣幸”,自己能到此任职,实应该“当便教化美,毋负朝廷思”。继而自勉要忠于职守“为言讲授勤”。对诸子学生则要“相依若子弟,论文久益亲”②。并在书院教授期间意味深长地告诫诸生,读书做学问要“复古有深心”“一字三低徊”,千万不可“一暴十寒门,匠门恐终弃”。③


教学中,吴嵩梁继承朱熹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读书是为了“闻道”,“读书不闻道,病若瞽与聋”,要闻道,就得脚踏实地下功夫践履,切忌以干禄为念。有才的读书人,像“女子有色”那样富于文藻是好的,但如果缺乏“幽贞”的本质是不好的,“幽贞”本质的获得,要靠“陶熔”,要以“久经备绳墨”。④要了解“真文章”,必须“一字无外得”地向内用功夫,把钟吕作为“心声”,把乾坤作为“心画”,以求得一个“真我”的存在。这种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嵩梁授业认真,考课甚严,书院肄业诸生,在广信府统考中每每名列前茅。其本人也深受生童及社会各界爱戴。他任满离院归家之日,书院肄业诸生及附近居民,自发地各带家酿为其饯行,并在饯宴中表演文艺节目,寄托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文献

① 郑之侨《鹅湖讲学会编》清乾隆九年版

② 吴嵩梁《香茅山馆书抄》清道光17年版

③ 王立斌《鹅湖书院》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④ 王立斌《觅古探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书院研究”,原文刊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特此表示感谢!)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