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丨杨柳:礼乐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核心概念阐释

时间:2022-10-19 浏览:231

作者:杨柳(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历史悠久,古圣先贤对美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王国维先生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文中论说“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但是因为中国当代的美育理论多引自西方,使古代美育思想与实践在现代几乎处于失语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古代美育思想与实践的整理,改变当今中国美育与本土文化的断裂现象,吸取与传承古代美育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当代美育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教育着力塑造如“君子”般“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君子的修养主要通过礼乐教化而来。《礼记·乐记》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乐教化的目的是让人回归仁义。“礼乐教化”在中国古代首先是一种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然后才成为政治文化制度。聚焦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相关研究,也多以礼乐教化为推进中华美育的实施手段,刘铁芳教授认为,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古典教育的基本脉络中,人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教化,形成个体美善合一的生命形态。以美兴人,以礼导人,以道成人。

 

综上,不难发现美育涉及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包含成人教育、艺术教育、公民精神世界的塑造等领域,中华优秀礼乐文化中有很多可用于美育的内容,我们应该重视、把握好礼乐文化资源,用好民族文化伦理以及文化艺术智慧,科学有效开展中华美育工作,助力新时代五育并举的科学落实。

 

图片
图片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3000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乐文化的基本思想。其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的发展和完善,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礼乐文化典籍《仪礼》《周礼》《礼记》都曾先后被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和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礼乐之教把天地精神、人的性情与日用伦常贯穿起来了。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礼乐文化对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影响深远,共同创造了恬淡、俊雅的东方文明。

 

不无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了种种责难。我们必须承认古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新时代依然面临协调人际关系、邻里社区友好相处,促成个人、家庭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命题,仍然需要新时代的礼仪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关联的价值指导。今天我们仍然面临通过教育,提高国民文明程度的任务。中华优秀礼乐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宝贵资源应对这一课题。

 

中华礼学当中的很多行为规范本身就是现代社会应该遵循的文明习惯。比如炎热时不要坦胸露怀;吃饭时嘴里不要发出声音;不要侧耳偷听别人说话,不要硬插到两个交谈甚欢的人中间坐,与人交流时目光不要游移不定,站姿要正,坐姿要雅等。礼乐文化经典中还有不少有助我们提升修养的名言警句,例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牧民》)等都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图片
图片


礼乐文化不仅关乎日常行为规范,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也设计了意义深远的仪式。让人们在文化气息浓厚,典雅庄重的仪式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修养。冠、婚、丧、祭、乡、射等都是常见的仪式。冠礼让人明成人之责;婚礼合两姓之好,谨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明死生之义,祭礼使人慎终追远;乡饮酒礼让人守长幼之序,尊老敬贤;射礼让人立德正己。这些古代的重要仪式包含了诸如伦理、美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宝贵资源,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陶冶人们的情操都有积极意义。

 

中华优秀礼乐文化关乎人的修养提升,饱含君子人格的养成智慧,是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品质滑坡的一剂良药。可以有效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基本理念,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搭起桥梁。抓住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探索,意义重大。

 

孔子推崇“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礼和乐在其中占据主要位置,是传统文化育人的主体内容。古人认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古代礼仪的要求非常全面和细致,今天全部照搬使用是不现实的。在现代社会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礼乐教育,需要把握礼乐文化的合理内核,需要紧紧围绕“礼”的核心精神和“乐”的本质要义。

 

图片
图片


中华的礼,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行为规范实现和谐统一,内外兼修,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内在与外在之间,更加注重内在修为的提升。面对只注重外在僵化条文规定的现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出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的感慨。新时代开展礼乐教育不能拘泥于古礼的种种要求,需要紧紧围绕“礼”的核心精神“敬”展开,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恭敬心和敬畏心。“敬”的内涵指涉有四个维度。首先是“敬身”,需要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充分表达了这一含义,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时刻让学生自尊,自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其次是“敬人”,需要

 

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孝经》中说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我谦恭,礼敬他人;然后是“敬物”,需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对物品和环境心存善念,爱物惜物,天人合一。《论语》中谈到的“居处恭”,讲的就是这方面的要求;最后是“敬业”,对待学业,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论语》中说“执事敬”就是教导学子要以恭敬心对待学业,对待事业,进而成就完满的人生。

 

中华的乐,是让人变换气质,修养身心的“德音雅乐”。世界各国都有发明音乐的传统,但大部分表达情感和娱乐的功能比较明显。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乐的大节是德。《乐记》说:“乐者,非谓黃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儒家推崇思想纯正,风格典雅的古乐。礼和乐互相彰显,礼中有乐,和同人心。“乐”的本质要义指向“和”,让学习者通过“乐”的熏陶和感化,实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规范的和谐统一。《礼记》中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中华雅乐是对内在德性有所触动的,对人心有所影响的,让人在“乐”的浸润中调试心情,涵养品格,陶冶性情,更可以在与礼的交融中,让人内心和畅而又行为恭敬,逐渐成为谦谦君子。因此,在新时代推进“乐”的教育需要始终指向“修身养性,变换气质”的教育目标,通过“德音雅乐”塑造学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雅风骨,让“雅”与“和”植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中正平和。

 

图片
图片


(节选自《敬德书院学刊》<2022春刊>一文:《以儒家礼乐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中华美育教育》)


图片

专    栏

探    索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