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通过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和场景仪式让中华礼乐走进学校

时间:2022-03-18 浏览:480

作者: 陈淑兰  张杰利(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将“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场景仪式”作为实施“礼乐教育”的契机,努力培养学生明秩序,守规则,建立彼此尊重,互相谦让的人际关系,引导其尊重自然法则,关注生存环境,形成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内外兼修,成为德行兼备的谦谦君子。

 

图片


阳光课程下的礼乐教育:立足课程


红英小学以“阳光教育”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健康、尚学、明理”的阳光少年,为学生精心设置了系列课程,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当代中国人文素质要求。


首先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课程,该课程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课程内容渗透明确的礼乐素养教育内容、操练形式以及考核标准。在一年级,我们设置礼仪专题必修课程。五年级始开设箜篌、古琴必修课。男孩学习古琴,女孩学习箜篌,至今已坚持八年。在古琴与箜篌悠扬的曲调中陶冶情操,感悟内心的宁静,涵养儒雅的气质。以外在的礼仪要求规范学生的言行,以内在的德音雅乐影响着学生的心境,促进人的内在性情与外在行为的养成共生。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尽心设置选修内容,通过丰富的选修课程开展礼仪素养教育,包括茶艺、围棋、武术、礼射术等。


再者,学校还将礼乐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在语言、逻辑、运动、综合等课程中渗透礼乐素养教育。例如将礼乐知识学习融入语文学科,积累与礼仪相关的诗文篇目。其次,通过日常的品德课、班会课等德育课程,以主题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乐知识、培养行为规范。

 

图片


实践活动中的礼乐教育:活动引领


首先是工具指引礼乐规范。红英通过借助多种学习、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养成礼仪素养。如新生入学后,通过“红英微电影”、《你好阳光》手册、《新生俱乐部》手册、“红英阳光密码”、“红英阳光行为细节”、“红英阳光特质”、“红英阳光微习惯”等行为规范方面的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同学、认识自己,同时,引导家长了解当下的学校与他们记忆中的学校之间的差异,使家长与学生在一日日活动或任务的执行中,关注学生礼仪、规矩的习得与养成,践行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沙漠之舟”、“冰雪奇缘”、“极目海洋”以及“识见汝瓷”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巩固所学的礼仪知识,引导学生用礼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践行、检验学生的礼仪所学成果。在展演、重大节日等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礼乐文化教育的载体的实践性、交流性、对话性功能。

 

图片


场景仪式中的礼乐教育:点滴养成


教育场景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显。学校将校园礼仪与教育场景相融合,撷取其中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经历、学习、运用,自然而然地习得礼仪,反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红英小学注重构建仪式化的校园场景,分为日常生活的教育场景和重要仪式的教育场景。日常生活的教育场景有:用餐、问问候。重要仪式的教育场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阅读嘉年华、舌尖上的红英、后勤感动人物评选……


在建构场景的过程中,一方面,精心布置场景仪式的环境,通过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礼乐行为的自觉与内化。另一方面,重视成长的仪式感,唤起学生对于礼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受精神归属、价值使命、心灵觉悟、民族自豪。


图片


自2005年以来,学校不断探索礼乐教育的内容、策略和方式,从服饰礼仪、家庭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课堂礼仪、活动礼仪等多角度开展生动活泼的礼乐教育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层层递进,渐渐向家庭、邻里、学校、社会……推展。


礼乐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的科学统一,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目标达成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入的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要将其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不断探索、深化,挖掘其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培养举止端正,言谈文雅,内外兼修、品质高尚的接班人,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


(本文节选自《让礼乐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传统礼乐教育在红英小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一文,内容有修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图片

专    栏

探    索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