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王殿卿: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传家风

时间:2022-10-13 浏览:99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殿卿


前  言:

9月28日,“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在敬德书院隆重举行。首都师范大学王殿卿教授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育德有三个内容:道德品行、思想观念、政治素养。同时,他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具体德目: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此外,他还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重在养育、学校重在教育、社会重在化育;而在育德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内容、目标、途径要相通。


王殿卿: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传家风

(音频为王殿卿教授在敬德书院2022年秋季论坛上的讲话录音,经过剪辑处理)


图片

人人都有家,一生都有家。国与家,是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乃国之本,本固则邦宁。因此家风建设,乃是固本强国之道。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已经不再是独门独户的家风建设,而是越来越社会化、现代化。

 

家庭承担着养育的责任、学校承担着教育的责任、社会承担着化育的责任。


人生历程,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家庭承担着养育的责任、学校承担着教育的责任、社会承担着化育的责任。宋代儒者王应麟在其《三字经》中便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诫。在强调教育环境重要性的同时,明确指出了父母的责任以及教师的职责。可以说社区环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此已经有了非常清晰明确的表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深入互动。


图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内容要相通。


现在讲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任务,那么这里德的内涵是什么?有具体的德目吗?

 

《礼记·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就是育德,育德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内容:第一是道德品格,第二是思想观念,第三是政治素养。这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道德品格的培养作为基础。一个人必须先有人伦道德作为基础,进而通过学习历史、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然后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如果道德品格的基础没打好,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清楚,即使政治素养很优秀,也难免出现严重问题。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品格做为基础,其政治素养很难避免出现腐败,很难保持廉洁奉公。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要在目标上、内容上相通。

 

过去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依靠有才能、有智慧的家庭带头。而现在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家教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其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的地位,要发挥主导的作用。

 

现在,学校开展立德树人实践要有明确具体的德目,将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曾提出新“八德”的理念,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从“八五”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实验探索,在“十一五”增加了“勤”和“宽”两个德目,形成了现在的“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十德。“孝礼勤诚耻”主要在小学阶段推进,“忠信义宽廉”在初中阶段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十德”树人,小学强调“生活与伦理”、“生活与品德”,初中则强调“公民与道德”。下面通过具体的实践范例加以说明:

 

首先是孝的教育,它在学校里是引导家长开展家风建设的重要动力之源。2000年前后,在房山的一所学校开展了给父母洗脚的活动。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当时上初中二年级,回家要给父亲洗脚。开始父亲不同意,孩子说这是学校留的作业,这位父亲就没办法了,把脚放在水盆里面。孩子在给父亲洗脚时,看到了父亲干燥粗糙的皮肤和脚掌上厚厚的老茧,一下子控制不住,掉下了眼泪,对父亲说到:“爹,您真不容易,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这时,孩子的父亲也掉落了眼泪,说道:“我今年也是三十好几了,可从来没有给爹妈洗过脚,学校给你留的这个作业,也是给我留的作业,从今天开始,我也要给爹妈洗脚。”后来报纸报道了这个事情,文章的题目就是《洗脚水里的父子泪》。我认为这个教育活动不是形式主义,不是一种做秀,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孩子学会做人。

 

下面再说说“礼”。北京东城区曾经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留了一项作业,就是让孩子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先给爷爷、奶奶、爹妈夹菜,然后自己再吃。等到过年以后,一个孩子到西城区的姥姥家拜年也同样这样做,孩子的姥姥高度赞赏东城区的这一做法。

 

关于“勤”的教育,也有很生动的教育事例。通州区有一位母亲,工作是开公交车,过年的时候要加夜班,不能在家里吃年夜饭。年三十晚上,母亲让孩子跟着自己一起去值班。可想而知,这样的行动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会有多大。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勤劳、不容易时,就会激励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向母亲那样勤劳工作。

 

诚信的培养也同样有非常感人的教育故事。有个四年级的孩子,父母都是河南人,在北京打工。为维持生计,母亲开了个小店卖包子。一天母亲带着儿子到肉铺去买肉,卖肉的老板说:我这里有两种肉,一种是前两天剩下的,另一种是新鲜肉,劝你买便宜的。”这位母亲问道:“如果用不新鲜的肉做包子,你吃吗?”肉铺老板说到:“我当然不吃了!”“那样的话,我买你这贵的肉。”这位母亲说道。回家路上,这个孩子就说了一句话:“娘,您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事最后让这个孩子编创成校园剧,名字就是“诚信包子”。

 

还有,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耻的教育。朝阳区有一所学校开展了一年的知耻教育,提出了校园欺凌可耻、抄作业可耻、浪费粮食可耻等二十多条关于耻的内容,各个班级都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一年下来其校风、班风得到大大改进。知耻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无耻就不是人,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无耻就会无恶不作。这一教育活动《光明日报》进行了报道,其题目就是《做人,从知耻开始》。所以,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走出家门一步,肩负家庭荣辱。走出学校一步,肩负学校荣辱。走出国门一步,肩负国家荣辱。”这就是荣辱观的教育。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德目,每个德目的教育都要做到学校与家庭、与社区的互动。家风与校风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如果立德树人没有具体的德目,那就很难说了。

 

图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途径要相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内容要相通,途径也要相通。通过什么途径来相通?

 

其一是重视中华经典教育,以经典为魂。中华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小学生和初中生不见得读整本经典,把其中一些章句拿出来,给孩子们加以解释,引导学习即可,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在读的基础上,画经典故事。学校也可以推荐简单易懂的经典、辅导家长理解经典,邀请家长参加读经典的活动等等,总之,读经典非常重要。

 

其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体。其中,过好中国年就很典型,比如组织孩子过年期间抄对联,在城里抄对联也要到农村抄对联,看一看各个不同家庭的对联是什么?有什么体会?进一步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就是在引导孩子走向社会。每个家庭的对联都是家风的一种体现,是家庭希望的一种展示。此外,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孔子诞辰日、孟子诞辰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这些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我们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努力把家长动员起来,跟我们一起去做,不断创造、创新活动的方式,赋予节日教育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促进了优良家风的传承,很具体,很形象。

 

其三,重视地域文化教育,以地域文化为根。利用好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资源,作为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调动家长积极性,与家长学校工作相结合。

 

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途径上要相通。我们的根、体、魂,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活动,都可以与家长一起做,都对家风建设有好处,都是在立德树人。

 

图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组织协调要相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要在领导机制、组织方式上协调、互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开展了社区“十德”大讲堂活动,就是“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这一活动在学校开展的基础上,又把它搬到社区去,给家长讲、给社区讲,慢慢讲进了街道、乡镇、企业……

 

目前,学校在家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办、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包括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在内的各项工作协调,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家风建设、不断深化立德树人。



图片
图片


(本文根据王殿卿教授在敬德书院2022年秋季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图片

专栏

观    点

责编 | 谦   山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