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丨汉字思维养成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13 浏览:351

作者:彭鹤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古汉字是记录古人思维最直观可靠的材料,古人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汉字的造字和用字表现出来,又反过来不断影响着汉字的发展。所以汉字是我们了解并解密古人思维的窗口。“汉字思维”便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工具。而文言文的学习层级是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不断上升的过程,以汉字为本来学习文言文与对学生“汉字思维”培养、研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中学文言教学要借助“汉字思维”。


图片
图片


一、培养学生汉字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汉字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源点知识,具备字词探微的能力。


从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与汉字的构形、构意来看汉字的形象思维,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是很显著的,字形携带的意义信息也一直是十分丰富的。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民族文化载体之最生动、真切、典型的代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抓手: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去理解、挖掘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去解读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例1:


及,甲骨文作图片,表示追到人把他抓住。《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本义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


首先表示到达。及,至也。《广雅》:至,达到。如陶潜《桃花源记》: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黄泉,无相见也。现代汉语中有:企及,表示希望赶上;来得及,表示能够赶上。


其次可表示待,等到。苏教版七年级下《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还可表示比得上,能与……相比,如《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君也?高中人教版必修三《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其可怪也欤!


说明:让学生顺着字形的源头去触摸、勾勒该字词义演变的脉络,并具备一定的词义取舍能力和推断能力。


例2:


“望”,朢,图片  、图片  、图片 字形上是一个人站在地上抬头望月,月相当远,所以望引申为向高处、远处看。


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之形,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


本义是远望,如“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以及有了查看、看望;景仰、名望、威望;有名的人或物等义。所以有成语“名门族”,而不应写为“名门旺族”。


“望日”也是由月相名而来。夏历每月十五日,太阳与月亮在西、东地平线上遥遥相对,犹如人之相望,“望”是根据月亮和太阳在天空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月相时间概念。月满与日相望的月相,也是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月圆),望日就是指夏历每月十五日。月圆之日。高中人教版必修课本中《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既望”指的是十六日。人们还发现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所需的时间和两朔之间的时间正好相等,这样的月就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间是29.5天。


说明:古汉字形体是学生了解字义乃至其文化信息的窗口,通过对字形的梳理,学生具备了源点知识,知其“所以然”,并从一定程度上消除错别字。


图片
图片


二、培养学生汉字类推思维


培养学生汉字类推思维,将文言知识连续化、系统化,锻炼联想思索、系统记忆、理据推断的能力,并促进文言文教学走向系统。


类推思维便是古人思维更抽象、更提炼、更理据的思维的发展结果。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发展规律,人们善于从经验出发,以象取意,产生联想,举一反三。而类推思维的大量运用,联系的观点及系统的观点会促进形成系统思维。


示例:走、步、奔、趋、涉、陟、降


在讲到“形象思维”章节里,追溯过“走”的造字意图,字形、像人急行时两臂摆动得很厉害的样子。“走”的本义近于小跑。《捕蛇者说》:永之人争奔走焉“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词义了。由此可以勾连到相关的几个字: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涉”的字形可以过渡到“步”的字形。画的人的脚步一前一后,表示行走。写出了在庭中散步的情形。举足两次为一步。《劝学》中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语有亦步亦趋,也有了踩、踏义,成语“步入后尘”,比喻追随、模仿别人。后引申为长度单位。秦代以六尺为步,成语有“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说文》: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奔”比“走”更急更快,所以字形图片在下加上三个“止”以会意。本义是快跑,疾驰。而“止”就是画的人的脚印的样子。这样,永州人争相去做捕蛇这件事的样子便跃然纸上。而作为读者,也能读出这字眼背后的形象意味。奔引申为逃跑、流亡。《左传》中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现汉中有东奔西窜,奔便是逃跑义。引申为追求、追逐。我们今天说“奔头”大概能表达出这种追求的意味。


,《宋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里的“走”便是跑,写出了“不敢稍逾约”的情态,“趋”是奔向,写出了“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心愿和动态。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幽径悲剧》疾趋急速前进。趋,疾行奔跑。


,字形 图片、 图片 《说文》:徒行厉水也。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为泛指从水上经过渡水。今仍有跋山涉水、远涉重洋等。《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史记苏秦列传》: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张守节正义:绝、涉,皆度也。后又再引申为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行走、经历。后又引申为关连、牵涉。


有了这个词义源头上的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词,实现古今勾联。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中有“涉足”,是指进入某个领域。“涉猎”指接触、涉及,“涉世”,便是“经历”义。


,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课下注释: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臧否,善恶,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陟没有单独解释。到了高中,很多孩子都理所当然地理解为奖励,因为跟“罚”相对。我们不妨来看


“陟”的字形。图片,《说文》:陟,登也。从阜,从步。左边是山陵的样子,右边四人的脚印,本义便是登,由低处向上走,登上、登高。引申为晋升、提拔。


降,古字形图片,《说文》:降,下也。会意字,与“陟”相对。本义就是从上往下走,引申为下落、落下,降职、降低、贬抑、下嫁等。


说明:单字切入,将有关联的字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记忆。


图片
图片


三、培养学生汉字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汉字辩证思维,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整体考量、对立中思考,进一步锻炼具体语境中文言推断能力。


运用整体下的辩证思维,其在教学运用的原则、方法有:


1.依然从字的造字和构形入手,追根溯源,欣赏文字的对称美。


2.从构形法和词义的引申方式的队里等来体会古人的辨证思维。


3.着眼于篇章结构、段落思想、表达方式等在整体的语境中体会古人的辨证与整体思维。


4.落点是在陌生的文言文段落篇章中,训练结合语境,推断上下文的文言阅读能力。


其有效展开教学的具体做法举隅中,我们选取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论语》部分篇章,从学生理解和思维的障碍、教师可打通思维的策略、学生可触碰积淀的汉字树三个方面构成表格展示教学步骤和策略。接着我们选取了《<三事忠告>二则》、《禁家人侵渔》等短小篇章,在教学中进一步渗透辨证思维,在整体思维下进一步培养学生推断文言字词含义的能力。学生如何运用辨证、整体思维应对考场上的文言文考察,经过平时课堂训练,我们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堂所得和考场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整体思维有别于前面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帮助学生在寻求字词联系的基础上形成词义系统,便于记忆和运用;整体思维着眼于在一定的语境下,让学生上下文联系,整体考量,锻炼推断能力。这里的类推思维和整体思维下的推断思维也有一定的区别,前面的推着眼于一定类别下的“推”,比如依据部首、构件来推导整体字的含义,是推断思维的相对初级的阶段,辨证、整体思维下的“推”着眼于篇章结构下,推断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文言阅读能力发展相对高级的阶段,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的解读能力。


图片
图片


(本文节选自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2020年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征文选》)


图片

专    栏

探    索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